作者:傅佩荣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对老师的要求十分明确,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谓「温故」,是指重复阅读经典作品,因为这一类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很难一眼看透;至于「知新」,则是获得新的领悟与心得,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且以《论语》为例,许多学者每年至少朗读一遍,长期下来的心得就甚为可观了。不过,念书,尤其是念古人的书,必然牵涉了「理解」的问题。以孟子所念的诗经与书经来说,他的理解及应用,就充满了创新的趣味。我们今日阅读《孟子》,每当看到他引述这些典籍,就会觉得生动而有活力,好像他可以从石堆中找出璞玉,并且使这些璞玉发出光彩。
原因何在?在于他可以活学活用。经典中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谁有这种联想力?谁有这种洞见的能力呢?正是孟子。经典是古人留下的文字,文字是死的,其中所承载的智能则是活的。如果紧抓着文字,反而可能错过了内含的哲理。想要学习孟子的念书方法,可以看他如何解诗,以及如何讨论尚书的一些数据。无论书上写些什么,都不能取代我们的合理省思。我们就以有关诗与书的两段讨论来说明之。
一、孟子谈诗
公孙丑请教说:「高子说:『《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诗。』是吗?」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公孙丑说:「因为其中有怨恨。」
孟子说:「高老先生对诗的评论太拘泥了!这里有个人,如果是越国人拉开弓去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哥哥拉开弓去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哥哥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护亲人;爱护亲人,就合乎仁德。高老先生对诗的评论太拘泥了!」
孟子继续发挥他的观点:「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怨恨,这是更加疏离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舜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在思慕父母。』」(告子下)
有期待,才会有抱怨;关系越亲近,所造成的情感反应也越强烈。《诗经》以发抒真情为其原则,因此在阅读《诗经》时,要保持真诚的心态,体验其中深刻的情绪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啊!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标题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我们如果完全相信书中所描述的,那还不如无书可念更好。这种说法的用意,是要鼓励我们除了念书,不可忽略个人的亲身经验,尤其不能以为书本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