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
《半张纸》是20世纪瑞典的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一篇小小说,全文不到一千五百字却尺幅丘壑,尺水兴波。
作为表现主义文学大师,斯特林堡的小说含蓄别致,像一阕小令像一首五言绝句。
西方现代小说关注人物心灵和生命。《半张纸》表达的是更加复杂微妙的主题:人世无常,幸福易逝。人生充满了悲剧性和荒诞性,可是小说的主人公历经幸福甜蜜和痛苦的生死离别之后,对于生活依旧充满不舍的温情与永远的憧憬: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坚韧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宏阔的主题,而作者却用“半张纸”轻巧灵动地穿越。
“小”“大”的辩证关乎这部小说的写作技巧和主题,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心灵贴近文本反复阅读欣赏品味。
郑萍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对文本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几个环节也颇见教学智慧和力道:
第一,以“色彩”为契机,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空白处。
列宾说,“色彩即思想”。在教学中郑老师抓住色彩做足文章,让学
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空白处,无字处,体会主人公的幸福与哀伤,读出“红色”是“初恋的热情与甜蜜”,“蓝色”是平常的生活是惊喜与不安,“黑色”是“丧妻夭子之痛”。
这样的教学设计,四两拨千斤,深得小小说阅读三昧。
第二,对细节和语言的思量使教学曲径通幽。
写文章讲究言在此而意在彼,讲课又何尝不是如此。郑老师设计的“引导学生品味译句”的这一环节,颇具匠心,首先选择的两个句子好,很有代表性和表现力:一句是“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一句是“这是一张便条纸,淡黄色并闪耀着太阳一样的光辉”。
第一句关乎短篇小说的开端、主人公的形象、内心情感和主题的走向。就是那个所谓“大”。第二句关乎小说的线索容器的“半张纸”,就是那个所谓的“小”。其次落点妙。
于是课堂就这样在语言和细节的桨橹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生在揣摩语言中抵达主人公生命深处。
第三,比较阅读使课堂教学庭院深深。
西方现代小说是难解的,此类小说打破了恒常的维度,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意义。
在教学中郑老师设计的两处对比体现了广阔的阅读视野和开放的教学格局。
一处是让作者斯特林堡与叔本华“对话”。
一处是将《半张纸》与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作比较鉴赏。
当然,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读郑老师这篇教学设计仍感教者对小说的理解不够深入,问题的设计过多过细多于芜杂,教学还没能做到直指小说卓然的特色和人的心灵,是否能够删繁就简,披沙拣金,
拈出一个问题:例如,《半张纸》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极“小”写极“大”,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们这样思考:“小”是半张纸,是两分钟,是小人物,是庸常的人生,是两年,是细节,是只言片语,是阅历不深的年轻人,是浓缩的生;“大”是人生,是爱,是贫富,是生死,是绝望和希望,是痛苦和幸福……是更多的欢笑和眼泪,是生命的场景,是千千万万个人生。
然后体会白描、意境、横断面、意识流,体会人生的无常,体会那份复杂和微妙,那份“纸”里乾坤。
“我来过,我爱过,我失去”应是每个人的墓志铭,这也正是“半张纸”所承载的人生的意义和况味。
理论是灰色的,而教学智慧之树常青。
附
半张纸》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华盛虹溪中学郑萍13567238256
【教学目标】
1.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从而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找出有关描写半张纸特征的文字,梳理半张纸上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品存在于方寸之间,半张纸勾连出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这是怎样的半张纸呢?
提示:可从大小、色泽、字迹、内容角度思考回答。
2.梳理半张纸上的内容
提示:可从时间、空间、人物、行业和机构角度回答。
二、细读“半张纸”——数字和红蓝黑之间意识流动的“容器”
活动一:海明威曾经用冰山在海面上移动的宏伟景象来比喻小说的叙述,请通过想象将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填补完整。
活动二:数字的流动中间杂着红蓝黑颜色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