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红杨
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但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时,对修辞句的翻译时常却是拗口、繁杂,甚至有时还辞不达意。
技巧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暗喻。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操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意思就明白多了。
3、借喻。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特别训练:
练习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近”,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习2:金城千里。(《过秦论》)
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如果是比喻句,我们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技巧二:借代的翻译
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特别积累:
“缙绅”代“官员”
“三尺”代“法律”
“万钟”代“高官厚禄”
“丝竹”代“音乐”
“杏坛”代“教育界”
“朱门”代“富贵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