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文学常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语文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04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文学常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
  
  
  单元透视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五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
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view_17.html>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一篇篇作品,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解决。朗读要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才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1
  曹刿论战
  
  ◇
  
  教
  学目标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
  和方法
  目标
  
  1
  .把握本文以
  “
  论战
  ”
  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和价值观
  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优秀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品读法
  
  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在对人物对话的揣摩中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二、资料助读
  
  1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
  ·
  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
  前
  722
  年
  )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
  前
  454
  年
  )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
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view_17.html>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

苏州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苏州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
  二十四史
  ”
  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
  “
  齐鲁长勺之战
  ”
  或
  “
  长勺之战
  ”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
  前
  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
  (
  公子小白
  )
  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
  (
  齐襄公堂弟
  )
  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
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
  齐地
  )
  ,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重点字音:
  
  刿
  (guì)
  鄙
  (bǐ)
  孚
  (fú)
  间
  (jiàn)
  靡
  (mǐ)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读出反对的意味
  ) 易优作文网,中小学学生学作文的好网站(https://www.Euzw.net)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
  读出否定的意味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读出肯定的意味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
  
  3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
  .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
  .学生齐读第一段。
  
  2
  .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
  .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
  “
  肉食者
  ”
  
  肉食者:吃肉的人。
  “
  肉食
  ”
  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
  “
  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
  。因此
  “
  肉食者
  ”
  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
  .内容梳理
  
  提问: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是
  “
  可以一战
  ”
  的主要条件
  ?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
  .研渎课文第二段。
  
  (1)
  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
  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
  .研读课文第三段。
  
  (1)
  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
  (
  鼓
  )
  而衰,三
  (
  鼓
  )
  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
  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
  “
  彼竭我盈
  ”
  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
  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
  “
  从
  ……
  中可以看出
  ……”
  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
  .关于人物塑造
  
  (1)
  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
  “
  远谋
  ”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
  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
  “
  鄙
  ”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
  “
  小惠
  ”
  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
  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
  “
  乡人
  ”
  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
  .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
  “
  远谋
  ”
  。
  
  四、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
  “
  史家笔法
  ”
  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
  .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
  和
  能力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
  .了解《战国策》。
  
  过程和方法
  目标
  
  1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
  .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
  人贵在自知。
  ”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
  ?
  他是如何做的呢
  ?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
  
  1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
  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
  “
  士
  ”
  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
  “
  画蛇添足
  ”“
  狐假虎威
  ”“
  南辕北辙
  ”
  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
  .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
  .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
  “
  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
  齐威工听后顿悟曰:
  “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
  .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
  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朝服衣冠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
  闻寡人之耳者
  
  ⑤
  今齐地方千里
  ⑥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
  能谤讥于市朝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②
  忌不自信。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
  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
  (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
  ……
  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
  ……
  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
  讽:委婉劝说。
  
  ⑧
  谤讥:公开指责。
  
  (3)①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
  把握
  “……
  孰与
  ……”
  的句式
  )
  
  ②
  邹忌不相信自己
  (
  比徐公美
  )
  。
  (
  把握宾语前置
  )
  
  ③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
  .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吾孰与徐公美
  ?”“
  我与徐公孰美
  ?”
  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
  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
  暮寝而思之,曰: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此句则是邹忌通过
  “
  孰视
  ”“
  窥视
  ”
  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
  “
  暮寝而思之
  ”
  ,
  “
  之
  ”
  指代什么
  ?
  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
  
  板书:思
  
  (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
  
  明确:
  “
  暮寝而思之
  ”
  的
  “
  之
  ”
  指代上文的
  “
  三问
  ”“
  三答
  ”
  ,尤其是
  “
  三答
  ”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
  “
  孰视
  ”“
  窥视
  ”
  ,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
  .研习第二自然段
  
  (
  学生齐读
  )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句重音要放在
  “
  诚
  ”
  字上面。
  
  “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
  与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
  今齐/地/方千里
  ”
  中的
  “
  地
  ”
  当作
  “
  土地
  ”
  讲,
  “
  方
  ”
  是
  “
  方圆
  ”
  之意,因此在
  “
  今齐
  ”
  与
  “
  地
  ”
  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
  (
  补充
  )
  :以
  “
  臣之妻私臣
  ”
  与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相比;以
  “
  臣之妾畏臣
  ”
  与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相比;以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与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
  
  板书:
  
  私 宫妇
  
  畏 朝廷之臣
  
  求 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
  “
  私
  ”“
  畏
  ”“
  求
  ”
  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
  ?
  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
  
  诵读指导:
  ”
  善
  ”
  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句中的
  “
  此所渭
  ”
  后要略作停顿。
  
  (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
  
  明确:王曰:
  “
  善
  ”
  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
  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
  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
  
  明确:
  ①
  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
  “
  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
  结果是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板书:
  
  三赏 三变
  
  (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
  
  4
  .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
  .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
  .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
  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问妾:
  “
  吾孰与徐公美
  ?”
  问客:
  “
  吾与徐公孰美
  ?”
  
  第一问的背景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
  ”
  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
  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
  “
  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
  “
  和徐公比美
  ”
  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妾答: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客答: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23
  《愚公移山》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
  和能力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和方法
  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
  “
  京城氏之子
  ”“
  跳往助之
  ”
  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辩论法
  
  3
  .品读法
  
  4
  .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
  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惩山北之塞
  A
  .处罚
  B
  .警戒
  C
  .苦于
  
  出入之迂也
  A
  .绕远
  B
  .迂腐
  C
  .困难指通豫南
  A
  .指向
  B
  .手指
  C
  .一直
  
  杂然相许
  A
  .允许
  B
  .赞成
  C
  .答应
  
  且焉置土石
  A
  .哪里
  B
  .乃、才
  C
  .语气助词
  
  (3)
  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
  .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
  谁
  愚
  ?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
  ?
  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深明可移之理,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
  .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
  .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
  
  学生自由发言。
  
  生
  1
  :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
  2
  :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
  3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
  “
  愚公移山
  ”
  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
  .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
  “
  不惠之举
  ”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
  “
  跳往助之
  ”
  ,而智叟却
  “
  笑而止之
  ”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
  “
  君
  ”
  一
  “
  汝
  ”
  ,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
  “
  惧
  ”
  和天帝的
  “
  感
  ”
  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
  “
  神舟
  ”
  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
  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
  ?
  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
  .以
  “
  有志者事竟成
  ——
  读《愚公移公》有感
  ”
  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24
  《诗经》两首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
  和能力
  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和方法
  目标
  
  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讨论法
  
  3
  ,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
  “
  不学诗,无以言。
  ”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
  “
  温柔敦厚
  ”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
  “
  诗三百
  ”
  ,这些诗歌分为风
  ”“
  雅
  ”“
  颂
  ”
  三个部分。
  “
  风
  ”
  又叫
  “
  国风
  ”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
  ·
  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
  ……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
  ,孔子说: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
  (jū jiū)
  一种水鸟。
  
  窈窕
  (yǎo 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
  (qiú)
  :配偶。
  
  荇莱
  (xìng)
  :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ù mèi)
  :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
  (mào)
  :挑选。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
  “
  求
  ”
  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
  “
  友
  ”
  ,曰
  “
  乐
  ”
  ,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
  .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
  .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
  1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
  2
  :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
  3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
  .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
  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
  “
  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
  ”
  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
  !
  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
  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
  ——
  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
  ——
  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
  “
  琴瑟友之
  ”“
  钟鼓乐之
  ”
  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
  ——
  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
  ——
  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
  “
  美后妃之德
  ”
  ,或说它是
  “
  刺康王晏起
  ”
  ,名义上是
  “
  以史证诗
  ”
  ,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
  .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
  .提问:本
  诗形式上有哪些特色
  ?
  
  生
  1
  :题目取自句首。
  
  生
  2
  :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
  3
  :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
  4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
  “
  重章叠咏
  ”
  。所谓
  “
  重章叠咏
  ”
  ,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
  “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
  .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
  “
  关关雎鸠
  ”
  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
  “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
  ;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
  ·
  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
  ·
  桃夭》以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
  1
  :我认为它是
  “
  兴
  ”
  ,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
  2
  :我认为是
  “
  比
  ”
  ,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
  3
  :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
  .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
  .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 ——作文培训,作文投稿,阅读写作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23;更新时间:2025-05-04



    2024-09-23-3480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