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词类活用教学:亦须回归生活_文学常识

词类活用教学:亦须回归生活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生活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900字

词类活用教学:亦须回归生活_文学常识

  江苏省泰州中学董旭午
  
  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常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性能(如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达到灵活表意的效果。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使动和意动、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的活用为使动和意动;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等。对于这些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目前我们的常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就语法现象解释语法现象,始终在概念里兜圈子,动辄让学生死记住什么活用成了什么,教学效果很差,还搞得学生十分乏味、厌学。下面,我们仅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为例先来感受一下。
  
  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的目前通常是这样讲授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如“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引自《陈涉世家》)”中的“刑”,其后就有“其长吏”这个名词性短语。名词前面有状语,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中的“花”,其前面就有“三月”、“四月”等时间词做状语。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刃”,其前面就有能愿动词“欲(要)”。其余的,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意动,动词使动意动,形容词动化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目前的词类活用教学一般都是这样从语法到语法,由概念到概念进行。这样的教学,不能说毫无效果,但这种严重缺乏生活情理来观照的干巴巴的纯概念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往往很差。那么,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究竟该怎么来进行教学呢?答曰,必须回归生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回归古人语言表达的生活实际
  
  我们的祖先的语言多是单音节的,很少有双音(及以上音节)合成词,越是古老的典籍越是如此,如《上书》《左传》等。再有,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写字出书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写起来辛苦,尤其是往兽骨、竹简上刻字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肯定极力推崇言简意赅。所以,我们的古典书籍里的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精练,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两个字,能省略的尽可能省略。当然,明清后,虽然民间语言已经很发达了,双音节的词也很丰富了,但由于社会上正统的文章仍要写成古文,而且还要写得越“地道”越好。这样一来,古文中多有词类活用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等死,死国可乎”、“驴不胜怒,啼之”之类在古文里比比皆是。“小天下”就是“以天下为小”,“死国”就是“为国而死”,“蹄之”就是“以蹄踢之”。可是,就是这样写古人都嫌啰嗦,于是就更简洁地写出来了,就成了“小天下”、“死国”、“蹄之”之类。教学生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首先必须回归古人说话写文章的实际环境,从根本上考究古汉语讲究语言精练的原由,进而从汉语演变和发展的高度来俯视这种语言现象,这对开阔学生语言学习的视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古汉语的兴趣等都是很有裨益的。
  
  二、回归课文的语言环境
  
  比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中的“东”是“向东”的意思,名词活用为状语,而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中的“东”则活用为动词,即“向东流去”之意。再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动化,活用为使动,意思是“春风使江南岸変绿了”;而杜牧的“绿云扰扰,疏晓鬟也”中的

《词类活用教学:亦须回归生活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3;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3-368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