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山东莒(ju)县的浮来山上,原有一座南朗时修建的寺庙,名为定林寺。寺里曾住过一位叫慧地的僧人,他就是南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名的《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他的晚年是在寺庙里吃斋念佛度过的,最后圆寂于庙中。后人为纪念他,还专门在寺庙里为他修建了墓塔,造了一尊铁佛。在定林寺附近的山崖上,至今还有一处康熙十年时某人题写的一句诗:“铁佛悯莒归地府,彦和(刘勰的字)碑粹遗荒坟。”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莒县)人,世代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概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死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南朝时的文学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
刘勰聪明慧颖,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做越骑校尉的父亲刘尚就去世了,使得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生活变得更贫穷。可是,小小年纪的刘勰却十分好学,他尽可能地读书学习,刻苦钻研,决心要立志扬名。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天做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梦,他梦见自己飞上了蓝天,采摘着灿烂的云霞,他俯视着大地,觉得自己变成了神仙。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境,现实生活仍是残酷的,慢慢地,刘船长大成人,但因生活清贫,他没有钱成家立业,尽管是这样,他仍然坚持勤奋学习,宁可不结婚。后来,他投靠了一个叫僧佑的和尚,到他所住持的在建康郊外钟山上的定林寺里帮忙整理佛教经典。
刘勰在定林寺里一住就是10年,是一名不剃头的佛门弟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佛学也有了一些研究。他利用寺庙里的许多有利条件,抓紧一切时机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他认为:“文章是经典的枝条。有了它们,礼教和典章制度才得以实施致用,君臣军国大事才能够得以实施和发扬。”刘勰开始评论古今文体,准备对古代文学进行一次总结和论述,对当代文坛上的形式主义文风给予纠正。于是在整理佛卷的剩余时间里,刘勰便开始了这项工作。寒来暑往,经过六、七年的苦苦探索,辛勤耕耘,终于在他30岁的时候,写成了一部文学批评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五十篇,大约有三万八千多字。前二十五篇除《原道》等三篇是总论外,其余大致阐明的是各类文体的特点及其发展概况。后二十五篇大致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问题的论述,其中包含刘勰对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精辟见解。
刘勰在黄卷青灯之下苦苦写成的《文心雕龙》,尽管内容充实,条理缜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史以来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巨著,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社会地位,在很重视门第的南朝,有权有势的人是不会重视甚至承认他的成就的,更没有人举荐他,认可他的才能,刘勰的内心很是痛苦,在万般无奈下,他想出了一个把书稿送上去的好主意。
有一天,刘勰打听到“一代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