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行求法”,就是从中国本土出发,向西前往西域各国直至印度,去求取佛教真经——梵文本的佛经。
朱士行是第一位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人,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朱士行是河南颖川人,生卒年代不详。相传,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性格刚烈,意志顽强,从小就怀有远大的志向,超凡脱浴而不随波逐流。出家做了和尚以后,便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专心致志地研读所能接触到的佛经,对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行般若经》,尤其感兴趣。遗憾的是,当时的译经事业不够发达,《道行般若经》译本,大概是译者水平有限,在翻译时遇到辞义难懂的地方,人为地跳跃过去,或者不求甚解,一笔带过,造成这部经典的内容不连贯,前后牴牾,矛盾迭出,给当时讲经和读经的僧徒带来很大的困难。后来,朱士行在洛阳为众僧尼讲解这部经典时,老是自相矛盾,这深深地触动了他: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竟然被弄成这个样子,太不利于佛教教义的传播了,真是令人痛心!因此,他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也要往西域走一趟,一定要寻到梵文原本的《般若经》。
于是,公元260年,朱土行从长安出发,西过阳关,横穿绵延无际的大沙漠,历尽艰辛,行程万里,抵达盛行大乘佛教的西域国家——于阗(今新疆境内)。在那里,经过一番努力,他果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梵文本《放光般若经》(共90章,60多万字),大喜过望。他本想早日启程回国,怎奈当地小乘佛教的教徒们从中做梗,极力阻挠,致使他迟迟未能成行。过了一、二十年,直到公元282年,那部梵文本的《放光般若经》,才由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汉文名叫法饶)等人送回洛阳,此时离他动身西行时,已相距22年之久,而他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未能同弟子一同东归,后来竟客死于阗,享年80。朱士行为了求取般若真经,不辞劳苦,乃至客死他乡,实现了他自己“为法捐躯”的夙愿。这种忠佛敬法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僧尼。
朱士行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梵文本《放光般若经》,后来由无罗叉和竺叔兰于公元291年在河南陈留仓垣城(今河南开封县境内)内的水南寺里翻译出来,再过12年,也就是公元303年,才由竺法寂和竺叔兰共同校订,编成定本,流传于世。倾注了众多僧徒心血的《放光般若经》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受到热烈欢迎。我们只须看看下面这个事例,便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
晋朝中山王管辖区内有一个姓支的和尚,得知《放光般若经》译完,就派人去仓垣城水南寺,把全部90章内容抄在绢上带回,中山玉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和众多僧徒,出城迎接,绵绵40里,旌旗招展,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可见,《放光般若经》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放光般若”一时成了备受瞩目的显学。朱士行倘若在天有灵,亦当暝目!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朱士行得到后世僧俗学者的一致祟敬和高度评价。现代研究佛教史的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有感于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