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是西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第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中一个最重要的宗派。它的实际创始人,便是人称“智者大师”的智顗。
智顗(538—597年)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市),后迁居于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智顗就出生在那里。智顗的父亲是梁朝的一个大官,因目睹王朝频繁更迭,世道纷乱,哀叹人生无常而倍感失望,最后遁入佛门,寻求慰藉。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天资聪颖的智顗毫不留恋人间富贵尊荣,18岁便离开家门,来到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削发为僧,师从慧旷律师学习佛教律学,后赴大贤山,诵读《法华经》等佛教经典,领悟到经典中包含的义理。公元560年,智顗听说著名的佛学禅师慧思和尚南下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遂前往受教,用禅定的方法研习《法华经》,有所悟解,得到慧思的赞许,并获准可以代他讲说经论,听讲的人无不佩服。公元567年,年届三十的智顗按照慧思的嘱咐,率领三十多名僧人抵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瓦官寺,弘扬禅法。第三年,智顗接受多方邀请,在瓦官寺主讲《法华经》、《大智度论》等佛教经论,获得前谈听讲的名僧高士、达官贵人的一致首肯。智顗从此声名大振,得到陈宣帝及其群臣的敬重和礼遇。这期间,智顗融合禅教各家义旨,在此基础上,阐发新的宗义,为以后创立天台宗奠定了基础。
公元575年,久居繁华都市的智顗,打算找一个有林有溪、清静雅致的地方住下来,于是率领二十多位弟子南下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城北)。在佛垄峰下南螺溪的源头,建造草房作寺庙,着手创建天台宗。陈宣帝闻讯后,下令将天台山所在的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全县赋税调拨给智顗及其弟子使用,还安排两户农民做“苦力”,专听他们使唤。皇帝的特别关照,免除了智顗和弟子们的衣食之虞,使他们能够潜心修行,弘扬佛法,加快了创建天台宗的步伐。
智顗在天台山整整住了10年。公元585年,他接受陈后主的诏请,返回金陵,先后为陈后主和群臣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和《法华经》等经论。此时的智顗,在融合佛教各派教义
的基础上,大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的“一家之言”便是初创时期天台宗的基本宗义。
公元589年,隋灭陈以后,智顗在荆州、湘州一带(今湖北、湖南两省境内)化缘讲经,后居庐山。两年后,应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的邀请,智顗北上扬州,为他主持授戒仪式。作为回报,杨广授予智顗“智者”称号,所以,当时人们就称智顗为“智者大师”。592年,智顗回到荆州,创立玉泉寺,在那里宣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597年,一代宗师智顗病逝于天台山。随后杨广根据他生前的愿望,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