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宝八载(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载(754),为天德军(合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打通东陵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
至德元载(756),实际改元是在七月二月,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馀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於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馀万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这时,郭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由於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遂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载(757)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干佑越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人,俘虏五千人,顺利攻下河东。由於唐军连战告捷,肃宗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即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
),继续征讨叛军。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於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五千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
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於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的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一这时,郭子仪兵权在握,肃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当然只能运用这种笼络的手段。
干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动各路大军进攻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郭子仪等唐军围邺,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鼠可卖四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