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作文素材
易优作文网——作文素材:王安石_传统人物

作文素材:王安石_传统人物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000字

王安石

中小学生作文素材——传统人物

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l086年),字介甫,宋代杰出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郸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话。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代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由此王安石进一步认识到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帧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从历史上晋武帝、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中,使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一种紧迫感,因此他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改革成为庆历、嘉祐以来封建士大夫的共同要求,积极要求改革的王安石被改革的潮流推到时代的最前列。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赵项议论治国之道,变革现实的共同愿望把他们君臣二人紧密地绾连起来。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改革的大业便落在王安石的身上。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澄清了反对派在理财问题上所制造的各种混乱以及一些糊涂观念,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究竟怎样才能够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很早以来,王安石便曾提出,首先需要发展生产,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还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亦只能是调动直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要调动这种积极性,就必须制订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使劳动者能够在生产第一线上稳定下来。因而这些方针、政策的制订,对生产关系起着调节、改组的作用,使其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性质。如果做到这一步,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于是制定这些方针、政策的国家政权,在这次改革中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

《作文素材:王安石_传统人物》添加时间:2024-11-09;更新时间:2025-04-28



    2024-11-09-30994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