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大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尝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基要,为编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赵曙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年),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赵顼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不久又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以书局自随,专志修史。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历时19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臣著。这部书上起战国(前403年),下迄五代(959年),记事凡1362年,为文共294卷(连同目录共354卷)。
《通鉴》中由司马光总其大成。但这机关报臣著实际上他一人是无法完成的。协修者有刘怒、刘分阝、范祖禹3人。刘怒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分阝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鉴》的编写分作三步:第一步把收集的史料,标明事目,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力求完备,叫做丛目。第二步由撰稿人员根据丛目进行编写。这两步工作都由协修人员担任,抄录则另有书吏。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同异,删其繁冗,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各种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经济、文化方面记载较少。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生活与斗争。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通鉴》为历代所推崇。《四库存提要》评论说:“其书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之所未有。”以至胡三省认为“谈《通鉴》才,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通鉴》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编年体史籍的写作。在它的影响下,后世出现了许多同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