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人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一约前86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也有人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卒年皆无考证。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后不久,仕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l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所制新历较旧历恰当,适应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经10余年努力,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巨著。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片段。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
本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3000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00字。“本纪”是全书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言行政绩,兼录各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先秦诸篇按朝代成篇,秦汉诸纪则按帝王成篇。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但他一度主宰天下,分封侯王,政由羽出,所以把项羽也载入本纪。“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以清脉络。其中包括世表、月表和各种年表。“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图史迹,兼及个别地位与侯王相当的著名人物。“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为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记录。本纪和列传是全书主要部分,与表、书、世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本书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前人的“神意天命论”,而代之以“帝王中心论”。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
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