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1610一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与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同被称为明末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出身于中小地主官僚家庭。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抨击时政。天启六年(1626年)因为与大宦官魏忠贤斗争被削去了御史(监察官员)的官职,后来被害死在狱中。
黄宗羲从14岁起跟随父亲住在京城,经常看到父亲与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在一起讨论时局,商讨对付阉党的办法。前辈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黄宗羲,同时从父辈的谈话中,他了解到朝廷中的许多黑暗内幕,丑恶现象,这使他从小养成了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
黄宗羲在成长的道路上,早年得益于他父亲的教诲极深,他父亲死后,给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当时有名的浙东大学者刘宗周。19岁为父报仇申雪从京城回到家乡,他决心遵照父亲生前关于读书人不可不通晓史事的教诲,潜心学史,发愤读书、抄书,从历史中了解古今混乱得失的事迹,研讨经世治国的实学。他看到:祟祯即位不久,就开始猜疑群臣,独断专行,因而阉党势力也重新抬头。那时,灾荒连年,赋税繁重,民怨沸腾。而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着。满洲贵族在东北建立地方政权(先称“金”,后改称“清”)后,清兵在关外虎视眈眈,待机而动。明王朝已到了崩溃的前夜,而朝廷政治腐败,没有一丝起色。于是他毅然参加了当时在社会上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广的文人团体——复社。黄宗羲与其他成员一起坚持“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的宗旨,与当时最腐朽的封建恶势力——宦官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祟祯十一年(1638年),黄宗萎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组织了复社中的148人,以他和顾呆为首联名发表了《南都防乱公揭》,声讨当时被称为第二个魏忠贤式的人物——阮大铖。这篇《公揭》把阮大铖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揭文一发表,立刻轰动了京城,黄宗羲也从此成了阉党的眼中钉。
清兵入关后,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避居山间,他严辞拒绝了清政府的劝降,绝食殉国。刘宗周的崇高气节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清斗争,也激励了黄宗羲。这一年(1645年),他与弟弟黄宗炎变卖了家产,在余姚黄竹浦起兵,组织了抗清义军“黄氏世忠营”。他们拥戴当时在绍兴建立的又一个南明王朝——鲁王政权。从此,黄宗羲踏上了8年抗清的艰辛历程。黄宗羲为恢复明政权颠沛流离,九死一生。当他清醒地看到,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在全国确立,因腐朽终于覆灭的明王朝再也不可能恢复重建时,便回到家乡隐居起来,结束了在动乱中奔波的生活。他出于对祖国和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开始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探讨经国济世的实学,整理和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
康熙二年(1663年),黄宗羲54岁,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生活在17世纪“天崩地解”的时代,饱尝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破败所引起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