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从小丧父,后随改嫁的母亲来到朱家,因过不惯那种屈辱的生活,愤而离家出走,独自谋生。他虽然常饿肚子,但学习很刻苦。l0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读书,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煮成一锅稀粥,冷凝后用刀划成几块,再切几块咸菜,早晚各取一块充饥,每天读书到深夜,这种苦日子整整过了3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后来,他背上书本,浪迹远游,到应天府求学。一个留守的儿子看他每天只吃点稀粥,不以为苦,仍起早贪黑,埋头学习,便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很受感动,特别吩咐给范仲淹供应官家的食物,但他碰都不碰,以致食物都发霉了。留守的儿子责怪范仲淹:“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送给你食物,你却一口不吃,难道你是见怪我们吗?”范仲淹说:“令尊的厚意我深深感激,但我久已习惯吃粥,如今突然享受精美的食物,将来怎么过吃粥的苦日子呢?”他在应天府学习了5年,“未尝解衣就枕”,获得了真才实学,陶冶了坚强性格,26岁就中了进士。
他做官后,忧国忧民,时时刻刻为百姓黎民着想。在他监泰州西溪盐仓的第二年,突然海潮爆发,淹没了无数土地和村庄。他立即给发运副使张纶写了一封长信,建议在沿海一带重新修筑捍海堰。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主持这项工程。范仲淹立即察看地形,规划道路,统率十几万人的筑堰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筑堰工地。在范仲淹和张纶的指挥下,经过一年多的修建,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捍海大堰巍然挺立在东海岸边,保护着干顷良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把范仲淹贬到陆州(今浙江建德县)。当范仲淹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陆州,上任不足半年,朝廷又把他调往苏州。到苏州仅仅两个月,又被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在明州刚刚落脚,月余又被调走。一年之内,反复调动了四次,使他在颠簸流离中度过。饱尝颠簸之苦。
宋仁宗景枯二年(1035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出任天章阁待制。
北宋王朝是一个不断受到外敌侵扰和屈辱妥协的政权。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西夏统治者李元昊,向宋朝的延州(今延安)、环庆(今环县、庆阳)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北宋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