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是个出名为“山歌之乡”,1848年5月29日这里诞生了一个时代的歌手,名叫黄遵宪。日后,他成了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一名外交家。
黄遵宪(1848—1905年)出生前后,广东相继发生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这是个风狂雨骤的时代。他二十岁时,在家乡考中了秀才,三次去广州考举人,都没有考中。但是他在虎门,却看到了鸦片战争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留下的遗迹,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
1876年,他考中了举人,恰巧同省人何如璋奉命出使日本,邀他同往。他便放弃了科举的老路,在1877年以参赞助身分随使日本,开始了外交生涯;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不到十年就强盛起来,中国的仁人志士,都迫切地想了解它是怎么向西方学习的。黄遵宪也怀有同样的心情;到日本后,他漫游各地,结交各方面人士;写出大量反映日本历史、现状、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的诗歌,还广泛研究了国际形势和各国历史。他的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认识到民主政治确实比封建专制制度优越,并认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
根据在日本的调查研究,1879年他着手写作《日本国志》,一书,前后花费了八年时间,直到离开日本后才最后完成。这书分十二类,共有四十卷、五十万字,详细地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典章制度和改革措施。他是想把这些作为中国的借鉴,让中国效法日本,学习西方,走变法维新的道路。
1882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后来又在英国和新加坡任领事。长期出使国外,使他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有所了解,深为中国的贫穷落后而忧虑,对祖国的命运更加关怀了。
1884年,南中国又响起侵略者的隆隆炮声,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节节败退,后来亏得七十岁的老将冯于材挺身而出,才在镇南关打败了三路进犯的法军。黄遵宪在美国听到捷报,欣然命笔,写下了长诗《冯将军歌》:“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楼兰(指侵略者)今不还!”他的笔下,“老将”是何等气势豪迈:“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也指侵略者)血!”当法军蜂拥而至时,冯子材一跃而起,率队杀向敌阵:“将军一比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请军又是一欧涂地。黄遵宪达时在新加坡养病,悲愤地写下了一组记事诗。在《悲不壤》中,他极力讴歌在平壤玄武门血战牺牲的爱国将领左宝贵:“血雨腾飞飞血红,翠翎鹤顶(指左的帽子)城头堕;一将仓皇马革裹,天跳地踔哭声悲!”而对遇敌即逃的清军统帅叶志超,则辛辣地予以鞭挞:“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躁;……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甲午战争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后,台湾人民哭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