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著名的学问家王国维(1877——1927年),号观堂,字静安,浙江海宁人。他十六岁考取秀才,以后就一面当塾师,一面专心自学,把三代、两汉的古籍,都读得烂熟于胸,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这时已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维新的风气日甚,他无心再走科举老路,便离家到上海,进了梁启超办的《时务报》报馆,当一名校对。
这时罗振玉开办东文学社,聘请日本人教授日文。王国维在工作之余,也前往学习外语,得到罗、振玉的赏识,被吸收到学社里工作。他在这里半工半读,把学习外语、阅读外文书籍和翻译外文著作三者相结合。用这种办法,在两年半时间里,不但学得英文、日文,还遍读西方的社会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和文学著作。他的眼界开阔了,看到了世界学术之林的无限风光。
1901年底,他去日本东京留学,很快又回来担任杂志编辑和学校教员,继续坚持读书、研究和写作。1905年二十九岁时,他出版了第一本论文集《静安文集bo他并不以此为满足,1907年任学部(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改设教育部)图书局编辑以后,又开始研究中国诗词、戏曲,特别致力于当时不被人重视的戏曲史的研究。到1912年三十六岁时,他相继写成了《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两部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那年,王国维跟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利用为人整理藏书、鉴别文物的机会,接触到大量古器物拓本、古彝器和几万卷古籍,从而转向以研究甲骨文为重点,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和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的考释。他用地下发掘出来的考古文物,同文献史料参互研究,理据严密,研究工作做得十分扎实。
1916年,他从日本回来,先后在上海担任《学术丛刊》编辑和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5年,又到北京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了研究蒙古史以外,还从事西北地理和蒙古史料的研究和整理、考订。自从辛亥革命以来,他一直以清朝遗老自居。他1923年6月从上海到北京,就是应退位皇帝溥仪之“召”,溥仪还赏给他五品官衔的“南书房行走”一职。这是个空衔,但他却利用这机会,进行更加紧张的学术研究。他对前几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格格不入。北伐战争开始后,他的厌世思想更加发展。1927年6月2日,竞以“五十三年,只欠一死”,而投入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王国维一生勤奋治学,在学术领域里不断寻求新的境界,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