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出身于世代英儒之家,早年父母双亡,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蒙读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们都感叹不已。12岁时出家为僧。神智聪明,但形貌却非常丑陋,不被师父所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3年。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笃性精进,持斋戒精严。几年之后,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辩意经》一卷,约有五千字。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但还是给了他《成具光明经》一卷,有近一万字。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的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道安受具足戒后,开始外出游学。他来到邺县的中寺,遇到佛图澄,佛图澄见到道安后非常激动,俩人谈了整整一天。寺院里的其他僧人见道安其貌不扬,都很轻视他,佛图澄说:“此人有远见卓识,你们这些人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事佛图澄为师。佛图澄讲经时,道安作复述,众僧人很不高兴,都说:“往后走着瞧,要难杀昆仑子。”待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道安力挫群雄,行有余力。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漆道人,惊四邻。”
当时学佛法的人,多是墨守成规,道安感叹道:“为众人所推崇的佛学大师们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玄妙的义理还可追寻,应当穷究幽远,探索微奥,使我们后人能够理解佛学的真话。”于是道安开始游方问学,访学佛门经、律。
后来道安因避难,潜居于菠泽。高僧竺法济、支昙讲《阴持入经》,道安跟从他们学经。随后与周门竺法汰迁居于飞龙山,这时僧先、道护等都已在飞龙山上,见面之后非常高兴,他们共同研读经文,妙出神情。
道安又来到太行恒山,创建寺院和佛塔,使河北人都得到了教化。当时武邑太守卢歆欲,听说了道安的事迹,就派僧人敏见再三邀请道安,道安推辞不掉,乃前往讲经说法,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僧侣、士人和百姓的欢迎与钦幕。
道安45岁时,又回到冀部,住在受都寺,弟子有数百人,道安常常向弟子宣讲佛经。当时,后赵石虎死了,彭城王石遵即位,石遵派竺昌蒲为使者,请道安到华林园居住,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房舍。但是,道安认为后赵国运将危,石氏的皇位坐不了多长时间,于是他又西行,来到牵口山。这时正值冉闵之乱(冉闵,十六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夺取后赵政权,建立魏国,史称冉魏,后为前燕所灭),世间萧条。道安对其徒众说:“现在天灾旱蝗,寇贼纵横,我们大家都聚集在这里不是办法,散伙各奔东西也不行。”于是率领众人进入王屋山、女休山。随后又渡过黄河,来到陆浑,住在深山里,食野果,饮溪水,还是坚持修学不已。没过多久,前燕慕容俊逼进陆浑,道安只好又南下襄阳。当走到新野时,道安对徒众说:“现今时逢凶年,若不依靠国家政权,则佛法难立,而我们又需要以佛法广施教化。”众弟子们都说:“愿听从法师的教导。”于是道安就让法汰到扬州去,并说:“扬州有德行的人很多,而且好尚风流。”又让法和到四川去,说那里的山水可以休闲。道安带领四百多名弟子继续南下。一天夜里赶路时,正值雷雨,他们借着雷电的光亮前进,看到前面有一户人家,门前有两个马木昂,两个马木昂之间悬挂着一个马篼,马篼的容量可容一斛,道安便呼“林百升”。主人很吃惊地跑出来。主人果然姓林,名百升。主人视道安为神人,热情款待。后来弟子们问道安怎么知道主人的姓名,道安说:“两木为林,马篼可容百升。”
道安到襄阳后,继续宣扬佛法。当时,在佛教刚传人中国时翻译的一批经书已流传很久了,但这些译本都有很多错误,致使道安感到这些经书中有许多内在的东西还没有被人理解,每到他讲经时,只是讲解大概意思。道安钻研佛典,钩深致远,他所注释的《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书,共22卷,他在注释这些经书时,认真地对待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挖掘出许多内在的含义,妙尽深旨,文理会通,使经书的内容更加明白、准确,具有开先河之功。
从汉、魏直到东晋,这几百年来,从古印度传来的经书渐渐多起来了,但是传经人的姓名、年代,人们却说不清楚,后人考证也很少有结果。于是道安开始编纂经书的总集名目,标明传经人的情况,排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