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年)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画家‘他原名正权,别号大千居士,1899年5月10日出生在山环水绕、物产富饶的四川内江。他的父亲做生意失败,靠买卖破烂和挑水为生;母亲画得一手好单线白描,摇着卜郎鼓串街走巷为人描绘帐帘、枕套、鞋样,人们都叫她“张描花”。张大千兄弟姐妹
很多,他排行第八。母亲忙不过来时,常叫老二善—{子子}、老八大千帮忙,他俩于是成了母亲的徒弟和帮手。张大千九岁开始
学画,十二岁已能画花鸟、人物、山水,表现出特殊的绘画才能。
后来,他家的景况好转;父亲在县城里开了爿铺子。1913年,他到重庆,就读于求精中学。1917年随二哥东渡日本,在京都学习绘画和印染工艺。
1919年,他从日本回来,在上海拜有名的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曾、李两人都是清朝的翰林,是工于诗词、书画的名士。这时在上海以卖文为生。张大千受到两位名师年悉心指导,有机会观摩他们收藏的名家字画,再加上自己异常的勤奋,书画进步得很快。
曾、李指导张大千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他十分努力,渐渐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由于专心致志,他对心爱的书画往往过目不忘,常能背临见过的名画。有一次看到宋徽宗的一幅《雪江归掉》图卷,过了若干年,还能十分逼真地背临出来。他临摹仿古并不照抄照搬,师古而不泥古,能吸收各家所长,熔为一炉,从而逐渐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来。
从1928年起,张大千和二哥善扦都长住在上海,以卖画为生。随着技艺的提高,两人在十里样场上都获得了声誉。1936年,张大千就任中央大学的国画教授。
1941年,他冒着风沙,长途跋涉来到甘肃敦煌。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等石窟群,自西晋以来经一千五百多年修建,里面积累了无数壁画、彩塑,是一座巨大的艺术殿堂。他在这里待了足足两年零七个月,日以继夜地挥毫,临摹、复原了许多有价值的壁画和雕塑。他是中国策一个到敦煌临摹的画家,他的艺术水平也因此有了极大提高。
张大千还注意学习民间艺术的长处,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冒着风险,深入到西康地区去写生,吸取民间艺术中的有益成分。他特别注重“师造化”,就是向生活学习,将祖国的太好河山,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几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及三山五岳、大江南北。他曾写过一首诗,说自己“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他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绘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949年,张大千离开了祖国,长期在海外过漂泊无定的生活。1950年他到印度,1951年举家迁往香港,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