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沦陷期间,某胡同齐白石的家门口,有一天出现了一方告白:“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这是他为了避免敌伪人员纠缠想出的办法。为了生活,还得卖画刻印,告白上又补了一句:“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结果,有些日本人的翻译,仍不时找上门来。于是,他又贴张告白:“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
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抗战时期生活的一段轶闻。齐白石(1863——1957年),原名纯芝,1863年1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潭一户穷苦农民家庭。他小时候放牛;砍柴、种田,只在外祖父那里读了不满一年书。但他特别喜欢写字画画,也喜欢读书。因为家贫买不起纸和书,写字、画画的纸是从旧帐本上拆下来的,一本《千字文》被翻来复去地读得稀烂。
他十三岁开始学木工,成了一名雕拓木匠。从小绘画的基础,使他在木器上雕刻的人物、花卉,形神兼备;而十一年雕花木匠的生涯,又为他此后的绘画、篆刻打下了基础。他的才能,直到二十五岁时,才被一位有才学的塾师胡沁园发现。胡沁园热心地教他绘画,另一位塾师又自愿教他读书。勤奋好学的齐白石,从此被引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从1890年起,齐白石一边读书学画,一边靠卖画养家,还和诗友们组织了诗社,相互唱和。他虚心地向师友们学习画花鸟鱼虫,画人物肖像,画山水,还特别注意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又是十一年过去,’这个雕花木匠渐渐成了画家、诗人;篆刻家。这番努力,还为他准备了在艺术上独创门户的条件。这时,他的学习生活仍很艰苦,没有点灯用的灯油,常常是靠点燃枯枝来读书;买不起印石,总是把刻好的印章磨了再刻、刻了再磨。
1902年以后的八年里,他遍游南北,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结识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朋友,还鉴赏了许多秘籍名画、书法碑拓,大大开阔了眼界。
1909四年秋天罢游归来,他回到故乡住下,刻苦地作画,十年里逐步创造出自己明快自然的独特风格。19l
9年五十六岁以后,他定居在北京,以篆刻;作画为生。这时他已很有名气了,但还是孜孜不倦地从当时名画家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师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常长夜携印,晨起临池,千锤百炼。十多年时间里,他创作的画在万幅以上,还篆刻了三千多方印章。
1927年起,他受聘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倾注心力于培养新的一代。他的学生于非闇、王雪涛、李苦禅,,后来也都成了名画家。抗战开始,他已是七十老人了,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心情十分痛苦。他辞去了美术学校的教职,闭门谢客。即使这样,常常仍然躲避不了汉奸、特务的搅扰。前面谈到的三方告白,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1949年,北平解放了。历经旧社会沧桑的八十五岁的白石老人,也跑上大街,尽情地欢呼。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