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初涉文苑,要领略历代出色的文学作品,你将从何处人手呢?在以前,人们只能靠自己从渺然无际的故纸堆中去一一地研读和体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优秀作品。这时,人们在面对茫茫书海的时候,就非常需要能够得到适当引导,以便能尽快阅读到历代优秀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就有人把自己在书海中跋涉的经验贡献给了社会,一些集优秀文章于一体的作品形式应运而生。如西晋挚虞的《文章别流》,东晋初年李充的《翰林论》,但遗憾的是它们都已经遗失了。
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也产生于这个时期,这就是萧统和他的《文选》。
萧统(公元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被立为太子。不过萧统3l岁病死,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萧统从小就非常聪明,酷爱看书。据说他5岁就读遍儒家的经典,对于书上的文字,可以数行同时过目,然后,还能把书上的内容给你说得一清二楚。萧统后来信奉佛学,写得一手好文章。
萧统不但自己好生了得,还结交了不少和他一样聪慧、有才华、有见识、博览群书的知识分子。他又把自己的太子宫搞成一个庞大的藏书殿,收集了本朝以前三万多卷书籍。这样,围绕太子萧统,形成了一个“名才并集”的文学中心。一大批“才学之士”出入于太子东宫,漫游在书海之中,他们谈论古典作品,探讨古今书籍,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研究文章著述的环境中,在朋们达到一致共识的基础上,面对古代典籍繁多、后人难以尽读的问题,萧统有条件编纂了《文选》。
《文选》共30卷,分38类,700余篇诗文作品,是一部起自周代、迄于梁朝的文学总集。因为是世称“昭明太子”的萧统所编选,所以后人又把《文选》叫做《昭明文选》。
《文选》究竟选些什么,不选什么,萧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这时的萧统已经初步注意到文学作品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因而也可以说,《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首先,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则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人。
萧统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选的作品,都应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而又文辞华美的作品,才能够被辑入《文选》。可见萧统在文学上即注重内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质并重的。
由于《文选》注意文采,所以,不少优秀诗文都因为《文选》的生命力而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