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约1715—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先世本来是汉人,祖籍辽阳,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到康熙朝,曹家已经成了显赫一时的贵族世家。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开始,一直到他祖父曹寅一代,担任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有时还兼任苏州织造和两淮巡盐察御史。他们负责采办宫廷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同时还帮助康熙收集江南的各种情报,很得康熙的宠信。曹雪芹少年时,生活在这样一个贵族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
曹家既是“百年望族”,又是“诗书门第”,在僮仆成群、钟鸣鼎食的环境里,曹雪芹的少年时代不仅享尽了人间荣华,也汲取到了丰富的文学滋养。他的祖父曹寅,就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文学造诣也很深。曹雪芹在这样的家庭里,认真学习,掌握了广泛的知识。
但是,到雍正初年,这个贵族世家遭到了重大的打击。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雪芹的父亲被革职抄家,曹雪芹也跟着全家来到北京。从此,曹家就很快衰败了。等到曹雪芹成年后,他家已经非常贫困。后来,他住到北京西郊。晚年就住在北京西郊的荒村里,过着“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生活。这种情景,与他当年那种富贵生活形成尖锐的对比。在回忆、感伤、清醒、批判的情绪中,他更进一步体察封建贵族阶级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作用自己整个的生命,饱含着血泪,用最锋利、最富于艺术才华的文笔,创作出不朽名著《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能。《红楼梦》是他晚年的著作。这部不朽之作是他在极端凄凉困苦的情况下,化了10年时间完成的。他在小说第一回中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他没有来得及完稿,就因为幼子夭亡,感伤成疾,在贫病交迫之中逝世了,死时还不到50岁。
《红楼梦》最初名《石头记》。曹雪芹的未完稿只有80回流传下来。现在通行的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高鹗,字兰墅,一字云土,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人,乾隆时进士,做过翰林院侍读等官。他大体上遵循曹雪芹原著提供的线索,续写了贾玉宝和林黛太爱情的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巨著。他是有贡献的,但续写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如原著。
《红楼梦》是一部对封建社会加以全面批判的现实主义杰作。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贾家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戕害青年的罪恶,抨击了程朱理学的传统观念,同时歌颂了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