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摩,汉语译为功德铠,是刹帝利(古印度四种姓中的第
二级,武士贵族,掌握政治、军事权力,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人,他的家族世代为王,管辖罽宾国。他的祖父呵梨跋陀,又称师子贤,因为人刚强、正直而受到排挤。他的父亲伽阿难,又称众喜,潜身消迹,隐居于山泽。跋摩14岁时,便才华出众,深有大度,仁爱广博,崇德务善。他的母亲想吃野味,让他去备办,他对母亲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贪生的,残害生命,不是有仁德的人所为。”母亲大怒,说:“若是得罪了神灵,由我来代你受罪。”后来跋摩在煮油时,热油烫伤了手指,跋摩对母亲说:“你代我忍受痛苦。”母亲说:“痛在你身上,我怎能代替你?”跋摩说:“眼前这苦,尚且不能代替,何况是三途(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呢?”母亲因而悔悟,从此不再杀生。
跋摩18岁时,一个看面相的人对跋摩说:“您年满30岁时,当君临一国,南面称王。你若是不要世俗的荣华富贵,就能够得成圣果。”
跋摩20岁时出家、受戒,精通九部经,博晓四《阿含经》,诵经百万余言,对律部有深人地研究,妙人修禅的要道、禅法的要义,当时的人们都称跋摩为“三藏法师”。
跋摩30岁时,罽宾国王去世,国王没有后嗣,众人议论道:“跋摩是帝室的后裔,且又德才兼备,应请跋摩还俗,继承王位。”满朝大臣再三恳请跋摩还俗即位,跋摩始终没有答应。跋摩辞别了师父和众人,一个人来到深山野谷,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跋摩来到师子国,观察风俗,弘扬教化,许多识真佛教的人都说跋摩已得初果(声闻乘中第一预流果)。跋摩又来到阁婆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在他没到的前一天,阁婆国王的母亲夜里梦见一个和尚,坐着飞船来到国内。第二天早上果然是跋摩来了。国王的母亲对跋摩敬以圣礼,从跋摩受五戒。国王的母亲劝国王说:“前世的因缘,使我们成为母子,我已受戒,而你却不信奉佛教,我们的因缘,恐怕会断绝于今生。”国王迫于母亲的命令,只好奉命受戒,接触佛教时间久了,国王也开始信奉佛法。不久,邻国起兵侵犯边境,国王对跋摩说:“外贼自恃力量强大,侵犯我国,若是与敌战斗,必然会死伤很多人;若是不战,国家就要灭亡。今唯师父之命是尊,不知师父有何计?”跋摩说:“面对敌人的侵略,必须进行抵抗。但是心中应存慈悲,不应起害念。”
国王亲自领兵拒敌,刚一开战,敌人就败退了。国王被流箭伤了脚,跋摩用咒水为国王洗伤,两天伤就好了。国王更加恭信佛法,并欲出家修行,告诉群臣说:“我欲出家修行,请你们另找一个圣明的君主。”群臣拜伏在地,劝请国王说:“陛下若是舍弃王位,就会使百姓失去了依靠。目前,敌国凶强,正对我国虎视眈眈,如果没有陛下的恩泽保护,我国的百姓就会沦为敌国的奴隶。陛下仁慈,怎能不怜惜您的子民呢?我们冒死相请,以表至诚之心。”国王不忍心违背众意,就对群臣发出三个心愿,若能应允,就留下继续治理国家。一愿全国之内,信奉佛教;二愿全国百姓,戒断杀生;三愿所有的财物,服施给穷人和病人。大臣们都非常欢喜,全都敬而应诺。于是全国的百姓都从跋摩受戒。
国王为跋摩建造佛寺,还亲自去工地劳动,伤了脚指,跋摩又用神咒为国王治疗,很快就痊愈了。跋摩传布教化、诱导众生的名声,传播退还,邻近的国家听说后,都派遣使者,前来邀请跋摩。当时京城德高望重的僧人慧观、慧聪等,都仰慕跋摩的品格、道义,很想能有机会当面向跋摩学习。他们于南朝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九月,当面启奏宋文帝,请求迎请跋摩,文帝立即下令,由交州刺史派大船去接跋摩。慧观等人又派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人前往阁婆国祈请跋摩,并写信给跋摩和
婆国王,请务必使跋摩来宋境,传布佛教。跋摩也认为应广泛推广佛教教化,到各地去游历。在这之前,跋摩已搭乘商人竺难提的船,要到一个小国去,巧遇顺风,将船吹到了广州,所以跋摩在遗文中说:“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说的就是这件事。
宋文帝知道跋摩已经到了广州,又令地方官,资送跋摩进京。跋摩路过始兴,停留了一年多。始兴有座虎市山,山势孤耸直立,峰岭高绝,跋摩因其形状很象耆
山,就将虎市山改名为灵鹫山。跋摩在山寺之外,修建了一间禅室,离寺院有几里地,鸣磬的声音传不过来,但每到鸣磬时,跋摩就已经到了。有时冒雨而来,却不见身上淋湿;有时踏着泥泞而来,却不见鞋湿。对此众人莫不肃然起敬。寺院里有座宝月殿,跋摩在殿的北墙上,用手画了一幅罗汉像,还画了定光儒童布发的形象,像画成之后,每天晚上都放出光明,很长时间才息灭。
始兴太守蔡茂之,对跋摩非常敬仰。后来蔡茂之将要死了,跋摩去看望他,为他讲说佛法,安慰他。后来蔡家的人梦见蔡茂之在佛寺中与众僧人讲经说法,这是由跋摩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