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是宋朝第六个皇帝。原名仲钅咸,宋英宗赵曙长子。因为父亲做了皇帝。他被授官安州观察使,封为光国公,后又封为淮阳郡王、颖王,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赵顼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熙宁。
赵顼少年时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关心国家的大事,与谋臣论国计民生,天下兴亡。韩维曾将王安石治国救民的许多想法介绍给他,对他以后起用王安石产生了一定影响。赵顼即位后,国家的积弱之势没有改变,如何使国家强盛起来,做到长治久安的想法日夜萦绕在他的脑际。他颁布求直言的诏书。以便兴利除弊,富国强兵。他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把精力都用在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上。在得不到元老们的支持的情况下,他把视线放在了新人处,王安石应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熙宁二年(1069年),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一场规模巨大、影内深远的运动在全国展开。归纳起来,全部新法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财以富国,整军以强兵,改革教育、科举制度以提高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理财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进行,通过减轻百姓的负担来增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整军目的是振兴宋王朝的国威,以便有效地反击西夏和辽的不断进犯和镇压农民的反抗,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对发挥将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军人的战斗力很有好处。教育、科举制度的改革引导读书人注重时事,将善于经世致用的士子吸收到统治集团里来。新法推行了十多年,增强了宋王朝的实力,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汉官员的强力反对,要求停止新法。赵顼动摇了,王安石先后两次被迫辞职。王安罢相后,赵顼还是实施了大部分新法,以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
元丰八年(1085年),在位19年的赵顼病死,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赵顼母高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文彦博等,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史称“元佑更化”。赵顼死后葬于永裕陵,庙号为神宗。
——作文培训,作文辅导,提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