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犀利,我很善良
——专访李承鹏
作家李承鹏,“前身”是位足球记者。
曾是八千“足记”大军中一员的李承鹏,至今不能忘记1996年自己第一次被封杀的经历,是年9月1日,如今的中超当时还叫甲A,山东主场对阵四川全兴。当值主裁判一次有争议的判罚,导致四川全兴被攻入一球。
“隔了五六米远,裁判居然能吹越位,大家都很愤怒,说:“小李,你写,你文笔好 ——我们明天都写。””
第二天,《斩断黑手》和《改革改到哪里去》两篇文章登载在《四川体育报·足球风》头版上。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当然是李承鹏。此外,再无其他批判“黑哨”的文章。
惩罚他的是箴言式的十六个字: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不仅如此,当初的那些“共谋者”反戈一击,对他群起而攻之。
此后多年,他又被上峰封杀了18次。但他想说的话,坚决要说,像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足球评论、杂文都太短小,他要开辟新的战场,他要写小说。
“因为我得创造一个世界,我是这个世界的王。这个世界中,坏人总是不得好。我是王,我来决定好人才能得好。”
李承鹏的小说在畅销之列,但在技艺上并不被圈内人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冒”,急于争辩、驳斥。评论家谢有顺为李承鹏的新作《李可乐抗拆记》写了一篇书评《让无声的中国发声》,文中说:“李承鹏以他的直接和凌厉,用暴力拆迁做引子,说出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说出了当代中国的匮乏。他在《李可乐抗拆记》一书叙事上的粗疏和过度漫画化,有时会使阅读变得太具娱乐效果,但这并不能掩饰此书的风骨。尤其是在一个喧嚣和静默尖锐对立的年代。正视现实,说出真话,肯定比艺术修辞上的打磨、雕琢更重要,因为一句真话有时比一个世界还重。”
这篇评论,声援之中,不失公允。
李承鹏在微博上转载了这篇文章。
李承鹏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点儿善事,必是自然而然的。
“5·12”汶川大地震,李承鹏开着车冲到灾区,在死人堆里扛人。“一身都是鲜血,哪个作家那时候像我这样?”当时,李承鹏只有8万元存款,他捐了20万元,其他都是借来的。
谈起公益,李承鹏不愿多说,这是他内心的“秘密”,还因为,“闷了那么多年,现在才说,人家说你出新书了炒作。不说了,做了就做了”。
少见的温和。
温和之外的李承鹏,对看不惯的事情,对不同的意见,一定要发声,甚至是讨伐,而且不遮掩、不文饰,像匕首投枪,带着血溅三步的决绝和勇猛。从刚走出校门到混迹社会多年,这一点,在李承鹏身上似乎未曾改变。“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他说,“但是我很善良。”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3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