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成龙
《中学语文教学》年第8期刊登了我的一个课例《我让学生当了回诗人》,有幸的是该文能得到邓彤老师的重视,在对我的这个课例做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在学术探讨气氛不甚浓厚的今天,邓老师的做法是非常难得的。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自己当时设计与教学《纸船》的情况做一点说明,有些想法与邓彤老师的观点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就当作是对邓老师探讨建议的回应吧。
一、关于目标定位
邓老师说:“一堂好课,首先当有一个明确的恰当的目标。”并将确立目标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对邓老师的这种观点我很赞同。的确,确定教学目标关乎全文教学,是执教一篇课文、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执教者一定要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教学就会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课改新理念中包含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元理解”的观点。对这一思想,我也很赞同。试想,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老师都在教高中课文《祝福》,如果武断地给它设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这就如要求所有的演员戴同一面具、用同一腔调表演一样,那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教材、教师的实际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丰富多样的教学目标。有的将祥林嫂作为重要人物来分析,这当然没有疑义;有的老师出于指导学生写好次要人物的考虑,将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做重点分析,也未尝不可;《祝福》中还有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都可以作为有价值的阅读教学内容,出于某种考虑(如指导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某教师选择其中的某一点作为这一课教学的目标也是许可的。这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是由语文课文内容的多元性所决定的。这种观点在以前或许还不被人们所接受,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想会有更多的教师接受这一观点。
既然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我想,我将这一课的目标定位为“为了打破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并让学生尝试“写诗”,这也是可以的。初中阶段是人生中充满诗情的年龄阶段,时刻充满着写诗的冲动,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些感念亲人、朋友的诗,用三维评价标准的哪一维来评价都是无可挑剔的。邓老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无此目标,高中阶段的课标中对此也不做要求,因此认为,将“诗歌写作”作为初中生的学习目标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教师面对的又是缺乏自信心的山区的初中生,因此选择“写诗”这一目标的风险就更大。其实这一点,我也有考虑,我见过许多来自农村的中学生,他们也想写诗,但由于语文基础差,又得不到激励,在中学阶段没有写过半行的诗,对此,我深感痛心。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为改变这一状况做出自己的努力。况且,新课标向我们展示的精神是: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这总目标之下,可以各显神通。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使用不同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教材,通过调整课文教学目标来实现这个总目标。让学生在适宜写诗的年龄尝试着写诗,就是为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而采取的一个很小的阶段性子目标、一个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证明,这个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尝试写诗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兴致都比较高,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写出了在别人看来或许不算诗的诗。当我上完这节课走出教室时,授课学校柘荣二中的校长、福建省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王玉宁老师说:“我原来以为我们农村小孩子不会写诗,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