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在家乡当过漆园吏,不久归隐。他家里很穷,曾向人借过米,有时靠织草鞋为生。有一次,魏王召见他,他穿的衣服竟是补了又补的。他轻视高官厚禄,只图迫遥自在。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干金重礼,聘他为相。但是他却对楚国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礼,卿相是尊贵的职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难道还能做到吗?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我宁可在污秽的小河中自得其乐,却不愿受国君的管束。我要终身不做官,以实现我的志向。”表示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相传他的妻子死了,他并不悲伤,反而坐在尸体旁边,敲着瓦盆,唱了起来,表示旷达。
庄子对当时战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感到不满,而他又无法反抗,因而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道路,他悲观厌世,玩世不恭,以敝屐富贵,淡薄利禄的态度处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他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它的积极作用。
庄子无书不读,学问很深。现在留传下来的《庄子》一书,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和“杂篇”可能是庄子的弟子或庄子学派里的人写的。《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该书文字雄美,想象丰富,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书中反映他继承老子的思想,但更虚无、消沉。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甚至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所以,尽管他抨击了新贵族的残暴和贪婪,追求精神自由,但总的看,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意识的反映。后世的没落阶级,往往从他的哲学中寻找精神寄托,以欺骗自己和别人。
庄子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在他看来,生死、寿天、是非、祸福等,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他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完全陷入了相对主义。他对现实非常不满,反时一切文化知识的进步,甚至希望回复到和禽兽同群共居的人类远古社会。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一些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情绪。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及杨朱学说,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从老子“道法自然”出发,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超绝时空的,不可感知的。它生出天地、帝王、神鬼以至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从“道未始有封”一点上,他看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一切现象与本质之间,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尽管庄子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