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前3l
3一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后离齐赴楚,并在齐襄王时返回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位于齐都临淄的稷门之外,是齐王延揽人才、著书讲学的一个学术中心,儒、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的著名学者都曾汇聚于此。荀子在程下学宫是最受尊重的老师,曾三次任学宫的领袖,当时称之为“祭酒”。荀子的时期,秦国已经跃居于列强之首,但许多学者对秦不感兴趣,而荀子却独具卓识,入秦访问,拜见了秦昭王和宰相范睢,考察了秦国情况。荀子晚年,应春申君之请,赴楚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解职,但仍居于兰陵讲学著书,并葬于兰陵。
荀子早年出身于儒家,但后来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界,它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因为有了贤君尧才存在,也不因为有暴君架就消亡。星坠日食等现象,都是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什么天有意志,同政治的好坏毫无关系。特别可贵的,是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制服“天命”,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
服务。荀子的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对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有重大的影响。
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这种“性恶论”,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但是,他认为“性恶”经过教育是能够改变的,这是相当正确的。
荀子在教育方面有突出的成绩。战国后期荀子不仅长期在齐国首都讲学,成为人才济济的稷下学宫的最著名的老师,而且从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性恶论”出发,比较透彻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传授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许多有才能的弟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教育方面有很多论述,《荀子》一书的第一篇,就是专门讲教育和学习的《劝学》。这一篇的开头就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在流行的“青出于蓝”这句成语,就是从这段话来的。荀子用青和冰做比方,来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
荀子从当时的阶级斗争中,已经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他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他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为提醒当时的封建国君,影响颇大。
荀子非常重视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据说他曾经向弟子们讲授《诗经》。后世传播《诗经》的三个主要派别都与荀子有关。关于《春秋》的微言大义主要有三种解释,称为《春秋》三传,据说其中有两传是经荀子讲授的,《谷梁传》为荀子弟子浮邱伯所传,《左传》为弟子张苍所传。荀子对《易经》和《礼》都很有研究,《礼记》中的一些篇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