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1562年4月24日出生在上海。徐光启的家庭,原为商人,因遭受倭寇(日本海盗)的抢劫而破产。虽然家庭经济很拮据,但父母为了让他这个独生子日后能够金榜题名,想尽办法供他读书。在父母的教诲下,徐光启也把科举考试看作通往仕宦之途的阶梯,在20岁以前把精力都投入到诵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律诗上。但命运却总是在捉弄他,从20岁考中秀才到35岁中举,竟耗去了他整整l5年的时间。此间他必须边读书边谋生,一家人生活的担子是相当沉重的,尤其是在家中断粮时,他曾一度产生了“淡然功名”的念头。35岁那年应试时,他的机遇总算来了。据说,他的考卷,开始时仍被阅卷人扔在一边,注定要“名落孙山外”。但就在放榜的前两天,学问渊博的典试人焦竑偶然翻阅到徐光启的考卷,遂“击节叹赏”;看到第三场,竟拍案叫绝,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拔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这样一来,徐光启顿时“名噪南北”。它的那篇时文,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秀才们所传诵。此后,又经过7年的努力,他终于在42岁时考取了进士,实现了多年的凤愿。
徐光启并不象当时许多文人那样,读书只为求取功名,一旦功成名就,就不再进取了。恰恰相反,他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求知欲更加强烈了。他的兴趣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书籍,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等舶来品,引起了他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他的脑海中萌发了借翻译西洋科技书籍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热望。
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洋科技书是和利玛窦合作的《几何原本》。该书原系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一直博得各国数学家的称誉并被作为标准教科书在许多国家使用。对于传教士利玛窦来说,口授这本书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早已学过。而徐光启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为文笔流畅且不说,特别是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还得斟古酌今,使人看了易于领会。但值得庆幸的是,徐光启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学者,仅用两年时间就把《几何原本》一书啃下来了。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近代大文豪梁启超赞誉它“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几何原本》中文译本的问世,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为清代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所翻译的一套名词术语,有很多至今仍为我国数学界沿用,其中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相似、外切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几何”二字在汉语中本来是个虚词,经徐光启利用,就成了一个专业名词了。
为了进一步沟通中西科学技术,继《几何原本》一书之后,徐光启又与李之藻、熊三拔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同文算指》、《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书。他的这些开拓性工作,既得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