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体裁,也是汉代最具特色的文体:叫做“赋”。它是从先秦的楚辞演变而来的。它既像诗又像散文。说它像诗,因为它要押韵;说它像散文,因为它的写法讲究铺得很开,不像诗那么精炼。谈到汉赋,就不能不提到司马相如,他就是专门以写赋出名的大作家。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他少年时代就很爱读书,也练习击剑。从小就对一个人非常崇拜——那就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将相和》中的主角蔺相如。他既机智勇敢又识大体顾大局。他为赵国立过大功,但由于出身低微,老将廉颇很不服气,总是他闹别扭,而他总是退让,最后感动了廉颇,二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保卫了赵国的利益。为此司马相如为自己取了名字叫“相如”,要做一个像蔺相如一样的人。
相如20来岁的时候,到了京都长安,在朝廷上当了郎(皇帝的侍从官),后来又做了“武骑常侍”,就是皇帝的警卫。这个差使与他的志向不太相符,而他长于写赋的爱好也不合当时皇帝汉景帝的口味。所以他在朝廷并不怎么受重视。
一次,梁王带着一批文人广道来到长安,朝见皇帝。司马相如同他们一见如故,非常融洽。这时他碰巧生了点病,就索性掉了“武骑常侍”,离开京城到了梁(今河南开封—带)。就在时候,他写了一篇《子虚赋》。后来梁王死了,这批文人都各奔东西;司马相如也回了老家。他家境清贫,自己又不会做什么,就投奔一个老朋友——临邓县(今四川邛崃)县令。就在这儿,他结了婚,这件婚事后来成为一段佳话。
临邛县里富豪很多,他们听说司马相如是县令的朋友,打算设酒宴请他。宴席就摆在了大财主卓王孙家。那天,当客人们一看到一表人才,风流潇洒的司马相如都为之倾倒。县令提议,司马相如弹琴一曲,曲毕,在座的人更加钦佩。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刚刚死了丈夫,住在父亲家中。她对音乐极为爱好,在司马相如弹琴的时候,她隔着帘子,看见相如温文尔雅的样子,顿生好感。司马相如也早听说她聪敏美貌,就故意用琴声表达对她的爱慕。后来两人跑到成都,在那里结了婚。
卓王孙知道这件事后,暴跳如雷,不给他们一分钱。司马相如夫妇实在穷得没法,又回到了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相如穿上围裙,亲自端酒送菜,刷碗洗碟,文君在炉子边给客人温酒,这就是“文君当炉”的故事。他们有了钱以后,又搬到成都去住了。
有一天,忽然有官员到他家,说皇帝要召见他。那时,景帝已死,继位的是后来有名的武帝。武帝与老皇帝的爱好不大一样,他很喜欢“赋”,谁能跟他谈话辞赋,他就给谁官做。一次,他偶然看到那篇《子虚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