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l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唐朝杰出的诗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城东的瑶湾村。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13世祖是两晋名将兼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是个著名的诗人。杜甫颇引以为荣,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这对他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无疑是一条至为重要的纽带。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在这样一个家庭的薰陶下,杜甫从小就酷爱学习。6岁那年,他寄居郾城,偶尔看到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公孙大娘舞剑,深为那优美的舞姿、高超的技艺所倾倒,从此打开了他幼小心灵的艺术之窗。7岁时就写过歌咏凤凰的诗。“群书万卷常暗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9岁又下苦功练书法。这个年龄正是经常爬树、摘枣、打梨的时候,而他就已在洛阳文坛上颇有点名气了,连洛阳鼎鼎有名的人士崔尚、魏启心都对他刮目相看,称誉他将来能赛过扬雄和班固。
从20岁起,杜甫开始了将近10年的漫游,足迹遍及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游览名胜,凭吊遗迹,观赏多姿多娇的江山,并结识了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和文章名家李岂等人。这“快意八九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为诗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因此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提及。《望岳》、《房兵曹胡马》等气势磅礴的诗篇,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当时杜甫少年气盛,自视甚高,以为功名唾手可得,正如他后来自己讲的那样:“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事实却未能象他自己想象的那样顺利和美好。
杜甫曾经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有及第。为了进入仕途,实现“致君尧舜”的理想,他在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到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在那里待了整整10个年头。第二次应“制举”,又由于权相李林甫作梗,应试的人全部落第。考试的失败,迫使他另寻途径,一面向权贵人物投诗,乞求荐举,一面曾三次向皇帝献赋,并上表陈情,恳求怜悯任用。天宝十年(751年)献《三大礼赋》,虽曾受到玄宗的注目,命待制集贤院,但还是拖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胃曹参军(掌管兵甲器仗及门禁锁钥)的小官职。仕途上的挫折,“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境遇,“饥卧动即向一句,敝衣何啻联百结”的生活困苦,使他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有了密切的关联,于是有可能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预感到社会危机即将爆发,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那样大批揭露封建王朝的腐朽,反映了人民生活疾苦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代表了杜甫这个时期创作的最高成就。写这首诗的那年,诗人从京城回奉先探亲。在长安街头,几次看到冻死的老人,横躺在大街上,可是当他路过驱山时,华清官里却不时传出隐隐约约的歌声,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那里吃喝玩乐,这些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回到家时却又遭到“入门闻号兆,幼子饥已卒”的人生悲剧。于是他满腔悲愤地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爆发了安史之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杜甫在乱离中被叛军所俘,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