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多种艺术形象,其中有大胆反抗昏君佞臣的赵艳容(《宇宙锋》),为追求爱情自由敢于同邪恶势力搏斗的白娘子(《金山寺》、《断桥》),随父英勇复仇的渔家姑娘萧桂英(《打渔杀家》),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韩玉娘(《生死恨》),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林黛玉(《黛玉葬花》)和晴雯(《千金一笑》);有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兵》)、穆桂英(《穆柯寨》、《穆桂英挂帅》);还有西施(《西施》)、虞姬(《霸王别姬》)、杨玉环(《贵妃醉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各种美好的品德与个性,有的端庄淑静,有的英武豪放,有的娇憨活泼,有的聪慧机敏……。这一切个性特征,又融化在美的形象之中。梅兰芳善于运用歌唱、念白、身段、舞蹈等技巧,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富有节奏感,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誉之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
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艺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他从事舞台活动开始,到1915年前后,是他艺术活动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多为传统唱功戏,如《祭江》、《二进宫》、《三娘教子》等。这时,梅兰芳在艺术上虽还不曾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备阶段,为他日后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梅兰芳学的是正工青衣,直接师承时小福(“同光十三绝”之一)一派,却又兼容前辈各家之长。由于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和刻苦勤奋,在崭露头角的初期,就已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华。
自1915年起至抗日战争前夕,是他艺术活动的中期,这时期他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由于辛亥革命以及时装新戏的影响,梅兰芳力图使自己的艺术活动能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他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对于京剧表现当代题材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他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卓有成效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从不同人物出发,把花旦以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完成了前辈旦角演员特别是王瑶卿的未竟之功。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新剧目,并在其中创作了数量甚多的与剧目内容相适应的舞蹈,如《天女散花》的绸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黛玉葬花》的锄舞、《廉锦枫》的刺蚌舞和《霸王别姬》的剑舞等。这些舞蹈或取材于武功,或取材于旦角舞蹈身段,或取自其他剧种和姊妹艺术,或直接提炼于生活。在舞台美术方面,他通过歌舞剧的实验,改变了京剧旦角传统的化妆方法,使旦角的面部造型大为改观,现代戏曲舞台上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