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前两天,我坐在阳台上批改学生作文,邻居家的小孩正趴在沙发上读的漫画版.他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嘟囔:"老师讲过'退避三舍'是诚信,可我觉得晋文公也太傻了吧?都打到家门口了还往后退?"我听了忍不住笑出声----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上常说的"从故事里看出门道"吗?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其实啊,春秋时期那些看似遥远的故事,像郑庄公掘地见母,子贡赎人不受赏,晏子使楚舌战群臣....它们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几行字,更像是藏在时光里的镜子,照得出人心,也照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这些,恰恰能帮我们的初中孩子把作文写得更有"想法". 苏州吴中区小学生语文提优,苏州名校冲刺培训,(Tel:181-1815-9898)20余年辅导经验,每年都有数十个成功案例。
苏州小学语文提优培训,就找易优吴老师,20余年辅导经验,数百成功案例。(TEL:181-1815-9898)
老故事里的新立意:别让作文总是"好人好事"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的作文一写"感悟",立马就变成"今天我扶老奶奶过马路,她夸我好孩子"?或者"考试考砸了,妈妈没骂我,我感动哭了".不是说这些不好,但看多了,就像天天吃白米饭配咸菜,再香也腻. 易优语文题库,同步教材,真题演练,提分就是快 https://cs.euzW.net
这时候,春秋故事就能当"调味料".比如讲"管鲍之交",很多人只看到友情深厚,但如果让孩子想想:为什么管仲打仗时跑得比谁都快,鲍叔牙却说他"不是怕死,是家里有老母要养"?这背后是不是藏着"理解比评判更重要"的道理?用这个角度写"理解他人",作文立马就不一样了.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我班上有位女生写,结尾引用了"曹刿论战"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话,说自己发火就像击鼓,第一次还能讲道理,第三次就只剩吼了,得学会"审时度势".我当时就在旁边批了一句:"你这是把古文读活了!"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从小细节看出大道理:作文不怕小事,就怕没想法
家长常跟我说:"我家孩子生活太平淡,写不出东西."可你知道吗?春秋故事里最打动人的,往往也是小细节. 苏州易优吴老师初中语文高效提分(Tel:181-1815-9898)
比如"曾子杀猪".故事很简单:曾子的妻子哄孩子说"妈杀猪给你吃",说完就忘了.曾子却真把猪杀了.妻子急了:"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这事搁现在,可能就是妈妈随口一句"你考前十就买玩具",结果没兑现.孩子委屈,大人觉得"哄一下而已".但如果我们引导孩子从"一句话的分量"去思考,作文就有了支点.
我让学生写,有个男孩写了爸爸答应带他去海边,结果加班取消.他原本只想抱怨,后来我建议他查查"季札挂剑"的故事----吴国公子季札答应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等回去时对方已死,他仍把剑挂在墓前.男孩写到最后说:"爸爸没去成海边,不是失信,而是选择了责任.可如果他能好好解释,我会更懂他."你看,一个小承诺,竟能引出对"信"与"情"的思考.
古人吵架,吵出了智慧:对立观点让作文更有层次
初中作文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一边倒".写"坚持就是胜利",就非得写到底;写"宽容很重要",就不能有一丝责备.可真实的世界哪有这么简单?
春秋时期的辩论可精彩了.比如"子产不毁乡校".当时百姓常在乡校议论朝政,有人劝子产干脆拆了,免得"乱讲话".子产却说:"百姓议政,就像治病要听医生的话.他们说我做得好,我就继续;说得不对,我也当提醒."
你看,这不是典型的"正反对比"素材吗?有个学生写,开头用了这个故事,接着写自己班里有人提议匿名提意见,班长担心"伤感情",学习委员却说"堵不如疏".最后他总结:"子产听骂声,是为了把国家治好;我们听意见,是为了让班级更好.声音杂一点,心才能近一点."
这种写法,比干巴巴喊"我们要听取意见"强太多了.关键是,孩子学会了用历史故事当"论据",而不是只会讲自己的那点事.
从"知道"到"想到":如何把故事变成作文的"眼睛"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也读故事,可为啥作文还是不会用?"问题不在"读",而在"想".
举个例子.同样读"晏子使楚",有的孩子记住的是"楚王三次羞辱晏子都被反杀",写作文时就写"要机智勇敢";可有的孩子会想:晏子个子矮,楚国人故意开小门羞辱他,他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这是在用逻辑反击.他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维护国家尊严.
这就叫"想到"了.怎么帮孩子跨出这一步?我常教他们三个小问题:
第一,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做?(动机)
第二,如果换个人会怎样?(对比)
第三,这件事今天还有没有影子?(联系现实)
有个女孩写,开头就说:"以前我觉得小林说话像唱歌,总想笑.直到我读到'南橘北枳'----晏子说橘子生在淮南是甜的,移到淮北就变苦,环境变了,味道自然不同.小林从南方来,说话方式不一样,不是怪,是不同."她没直接说"要尊重差异",但道理全在里面了.
你看,这才叫"用活了"故事.
说到底,春秋故事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想"的.它们像一颗颗老树的种子,埋进孩子心里,某天遇到生活的阳光雨露,就会冒出思想的嫩芽.
下次你家孩子写作文卡壳,不妨递本的绘本,或者一起看一集.不用正襟危坐,就当聊天.问问他:"如果你是重耳,被人欺负了十年,还会遵守'退避三舍'的诺言吗?"听听他的回答,说不定,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文,就这么聊出来了.
语文最美的地方,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那一句:"我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