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烛之武退秦师》的“细读”与“深究”_文学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的“细读”与“深究”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000字

《烛之武退秦师》的“细读”与“深究”_文学常识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烛之武退秦师》是课标版第二单元第一课,注解详,文意容易理解。作为一篇经典文章,有“细读”与“深究”的必要。
  
  一、“细读”
  
  1、细在译读基础上积累这样一些文言基础:
  
  (1)四个通假字:“已”“共”“说”“知”
  
  (2)六个多义词:“为”“焉”“以”“之”“既”“其”
  
  (3)三个古今异义词:东道主、行李、夫人
  
  (4)九个活用的词:夜、东——名词作状语
  
  军——名词作动词
  
  赐——动词作名词
  
  远——形容词作名词
  
  亡、阙——使动用法
  
  封、鄙——意动用法
  
  (5)七个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3个)、判断句(1个)、倒装句(3个)
  
  2、细在层次的梳理上
  
  如第二段分两层:一是佚之狐举存烛之武;二是烛之武临危受命
  
  又如第三段总体上分两层;一是烛之武说秦伯;二是秦郑合盟。
  
  再如烛之武的说辞可分为四层:一是欲扬先抑,提出问题;二是亡郑对晋有利,对秦有害无益;三是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四是从历史到现实,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秦应该认识到危险。
  
  3、细在主要人物的全面把握上
  
  从“义士”“辩士”“勇士”分析烛之武
  
  二、深究
  
  1、利用关键词探究
  
  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的“必”字
  
  问题:佚之狐为何那么肯定地告诉郑伯“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探究:
  
  外因探究:(1)“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与秦无关。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军分驻,为烛之形说服秦伯增加了有利条件。
  
  内因探究:烛之武是得力的“辩士”,从烛之武的劝说之辞(劝谏策略)和实际效果可以见出。
  
  探究的意义:(1)伏笔、铺垫的艺术
  
  (2)劝谏艺术(外交策略)
  
  2、利用阅读困惑进行探究
  
  (1)秦穆公退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1)防患危险
  
  (2)有利可

《《烛之武退秦师》的“细读”与“深究”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0;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0-3394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