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