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4700字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别是一些虚词,虽然实际没有意义,但是却在整个句子的翻译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为使得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易优作文培训,给整理了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1;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1-3784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