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000字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词语,实际没有意义,但是却在整个句子的翻译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为使得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易优作文培训,给整理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1;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1-378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