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马传》后半场的重点在《观阵》,这是全剧最重要的高潮,大段〖二黄〗唱腔由〖倒板〗、〖碰板〗转〖原板〗,直到最后著名的"南山豹、北海蛟、贾家楼上把香烧"的〖散板〗收尾,一个过门一种身段,句间锣鼓尺寸考究,或密或疏、时紧时缓,与夹白、身段、走位、步伐、亮相必须严丝合缝,唱念做表四者都讲求力度劲道稳扎精确,这段表演在翁偶虹与李少春的合力设计下,已然形成了典范,李少春还留下了明场录音。而后李少春的学生马少良(一九六一年拜师),把《观阵》当折子戏演,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丰富的夸饰,虽然可能略添了几分"野气",高难度身段之展演实在树立了新典范。这份录影带约十年前在台流行,吴兴国在"陆光剧队"演出时就遵照马少良的表演,不仅武功可与等量齐观,更难得的是"英挺之姿"掩过了草莽狂野气习。中国京剧由当红的老生偶像于魁智主演秦琼,《观阵》身段或许遵照李少春原本的路数,以儒雅取胜,但是,在马少良新典范已广为流传后,在吴兴国已以英姿取代了野气之后,相形之下于魁智的肢体动作就显得太简略了,虽然唱的功力还是胜人一筹,但终觉不够丰富,无法为《响马传》后半掀起大高潮。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点,而由此也就必须谈到于魁智近年来的表演转型。
于魁智师事叶蓬、李鸣盛,原来走的是杨宝森的路子,最初在"青年京剧大赛老生组"就是以一出杨派《文昭关》得名,而后来台也多贴演《失·空·斩》《鼎盛春秋》等杨派名剧,因音色纯正而深得此地戏迷喜爱。不过于魁智的嗓子高亮、音域宽广,和杨宝森的"云遮月"并不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对于杨派"以气运腔"的用气技巧(其实更应该说是"功夫")掌握得还不够炉火纯青,尚未得"淡中有味"之三昧。可能于魁智自己于此也有所体会吧,所以近期较多贴演李少春的戏,《野猪林》《响马传》皆为其例,这些新编戏唱腔旋律本身就拗折曲变、跌宕多姿,于魁智演唱时可尽情施展嗓音,以"清越嘹亮"取胜而不再刻意追求苍凉沉郁,展现的是另一番精神面貌。同时他的武功底子也非常好,学李少春其实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不过,可惜的是扮相太过清瘦、休型瘦弱,眉宇之间略带忧郁愁苦之色,不似李少春英姿勃发,而这正是于魁智转型时最不利之处。因此,《野猪林》里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少了三分逼人英气,《观阵》也较无突破。流派的传承,音色、音域、行腔、韵味、武功、扮相缺一不可,这可能是于魁智往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思考的问题。同时,由此我们也可体认,对于流派艺术的态度,应是"深入的学习"而非"规矩的模拟",有了扎实的根基,其实大可利用自身条件开创新局面。于魁智某些唱腔已有了自我的诠释,不过格局还可以再大一些。
——作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