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北京,除了京剧、昆曲、梆子、就是曲艺、评书、杂耍。虽有话剧、电影,但绝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更不用说歌剧、舞剧和芭蕾舞了。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外国的芭蕾舞和中国的跷功,却发生了联系。
跷是传统京剧中花旦、武旦、刀马旦为模仿古代妇女缠足所使用的道具,一般分为硬跷和软跷。软跷是用布一层层粘成的,只在文戏中使用,武戏中用的都是硬跷。硬跷是由木头制成的,结实耐磨。踩跷就是把演员的脚紧紧地绑缚在跷板上当演员踩上跷,全身重量就落在脚前掌上了,必须经过很长时间严格艰苦的训练,才能走出平稳快捷的台步。
训练时先是绑上跷练"站香",然后再练"跑圆场",不但要在平地上跑,还要在冰面上跑。宋德珠学的是武旦,绑上跷还得练出手、快枪、抢背等技巧。在中华戏校的学员中,宋德珠的跷功是出类拔率的。
一天,在中华戏校的院子里,宋德珠正和同学练出手,忽然训育老师李国伟让他到校长室去一下。宋德珠不知何事,赶快去了校长室。焦菊隐校长先问了一下他练功的情况,然后说了"从明天起每隔一天的两节课后,你去给几个美国人表演跷功。你平时怎么演,到那儿还怎么演,人家和你一也是学生。不必化妆,不必紧张。"
紧张,宋德珠倒没想到,可他奇怪为什么外国人也要学跷功。
宋德珠乘车出北京木厂胡同东口进崇文门,在同仁医院对过的德国饭店的一间宽大的房间里,他见到了一个年岁较大的和六个年岁较幼的美国女人。这就是要学跷功的老师和学生。
宋德珠虽然听不懂她们的话,可从她们的淡蓝色眼睛里看得出来,在热情中育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是说:"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会跳"中国芭蕾舞?"
表演时间是两个小时。动作虽不像舞台上那么多、那么繁杂,可是他每走二个脚步,她们都要用尺子量一量;每做一个动作,她们都要用笔记下来或速画下来。以后的时间里,她们也尝试了踩跷的表演法,也让他尝试穿芭蕾舞鞋的表演法。表演时,宋德珠倒没感觉到有什么困难,可表演完了请他吃西餐时,就不那么自然了。拿刀子叉子总不如拿大刀、花枪那么顺手。就这样,车接车送每星期去三次,表演了一年的跷功,也当了一年的小老师,还吃了一年的西餐。
开始,宋德珠以为量尺寸是出于新奇,后来才知道那是测量他的脚步大小和每次走的是否一致,从中得出中国跷功与外国芭蕾舞有什么关系。在一年的接触中,他发现跷功与芭蕾舞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脚部和脚腕子部要绷直,同样要求腿、脚、腰要"三直"。也同样忌讳弯脚、弓腿。撅屁股的,三道弯"。中国跷功和芭蕾舞除木制跷与芭蕾舞鞋不同外,就是表演时踩跷不能真脚跟落地,而芭蕾舞却可以脚跟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