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是个戏迷,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不仅喜欢京剧,许多剧种他都喜欢。
彭修文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剧是他的家乡戏,他喜欢;抗战进川后,川剧他喜欢;家里人都喜欢广东音乐,广东大戏他也喜欢。总之,凡是他能接触到的剧种,他全喜欢。当然,他最钟情于京剧。
彭修文的父辈儿有兄弟五个,人人都能拉胡琴唱戏文,这对彭修文的影响很大,在他七八岁时,看到大人们都能拉、能唱,心里很痒痒。有一次,他看见他的五叔教别人拉胡琴,就记在心里,等大人去上班了,他就蹬着小椅子,小心翼翼地从墙上把胡琴取下来,坐在小椅子上咿啊、咿啊地拉……因他拉得太忘情了,以至于大人回家都全然不知。从此,家里又多了个小戏迷。
后来彭修文所从事的民族音乐事业,与戏曲也可说异曲同工。戏曲音乐的积累对他民族音乐的创作大有稗益。说个大家熟悉的作品《乱云飞》,可能40岁以上的人,对"文革"时期的文化专制,文艺凋零还有记忆。那时,文艺界各行当都要学"样板戏"。
彭修文为了民乐团能生存、公演,他从现代京剧《杜鹃山》中选取了《乱云飞》这段重要唱段,把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那时候,学"样板戏"要不折不扣,稍有闪失,就是反革命。当时出版的"样板戏"谱子,封面是红色的,单行旋律加锣鼓经的简谱。彭修文一遍遍地听、唱、读谱。那时,彭修文的孩子还很小,看爸爸总唱一段,不明白,就问他为什么不唱别的,说自己都会唱了。彭修文说,多唱才能不断深入地了解音乐内涵。
用不同乐器的演奏代替人声,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心境,是需要对唱段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对民族乐器性能的深入了解,这样,方可使用得当,才能将京剧音乐的神韵与合奏艺术的魅力充分表现出来。恰好,彭修文具备了以上两点,他写的《乱云飞》丝丝入扣,一气呵成(而达到这个效果是通过精妙的配器和巧妙的和声来实现的)。
整个乐曲的配器是以情节、情绪为依据,选用最恰当的乐器来奏旋律。当旋律、情绪相迎时,又以整体渐强为宗旨。前面选用的乐器音色柔和,略暗一点;后面则明亮、高亢,以使音乐总体是饱满、向上的。特殊内容,选用特色乐器及和声;巧妙地在句首、尾及情绪转换时给予强调、使音乐更富于动感。
乐曲开始,全奏主题,简洁、明确、坚毅、挺拔,奠定了全曲的音乐风格。接下去是"乱云飞,松涛吼",胡琴拉旋律,到"群山奔涌"转唢呐。乐队两次起伏,第二次高于第一次。同样,在〖慢板〗"杜妈妈……"处是表现主人公内心感情的,选用二胡这种最贴近中国人情感表达的乐器来演奏,有一种亲切感。"雷队长"用笛子来吹,既统一了乐曲总体渐强的基调,也是雷队长的阳刚之气与杜妈妈的阴柔之美的对比。"温其久"这段,用弹拨乐演奏,并突出三弦音色,音区不断转低,反衬出敌人的阴险、狡诈。在这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柯湘"心沉重",原是女声齐唱,选用阮声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