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通假字略谈_文学常识

通假字略谈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700字

通假字略谈_文学常识

  黄双玉
  
  古时候,由于文字不够用,且不统一,因此有些字的使用因地区不同而有异。有些字有音而无本字,使用时只好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后来,古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避讳某些字,也使用其他字加以代替。还有,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也易出错,后来的人为了崇奉经典,也将错就错,种种原因造成了文言文中很多的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临时代替的字是“通假字”。如“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其中“供”是本字。“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帅”同“率”,“率”是本字等等。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w.net


  
  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所谓音同音近,指的是上古音。相同,指声母和韵部相同;相近,是指声母相同、韵部相近,或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或声母相近、韵部也相近。例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取”通“娶”,声母和韵部都相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耆”通“嗜”,则韵部相同,声母不同。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关于通假字的读音应读以本字的今音。通假字虽在当时是音同或音近,但因语言发生变化,二者今音有的已不同,对不同的要读以本字的今音。如“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说”通“悦”,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读本字“悦”(音yuè)。(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作文培训,就来苏州易优作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通假字的辨识。音同音近原则是我们辨识通假字的一个重要原则,另外还必须确有其证。就是说,要断定某字是某字的通假字,不仅在这里如此,在其他地方也应有同样的用法。
《通假字略谈_文学常识》由易优作文网(www.euzw.net)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文培训,作文投稿,阅读写作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

《通假字略谈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11-30;更新时间:2025-05-04



    2024-11-30-309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