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窥点见面阅读法例析_文学常识

窥点见面阅读法例析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阅读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200字

窥点见面阅读法例析_文学常识

  作者:王德庆
  
  站在生命之门前,顺着生命之血脉,可以探寻到生命之奥秘、价值和意义。
  
  原谅我,用一句简短的话,将这三个词连在一起,有点周星驰“无厘头”的味道,词义解释有点牵强,而且这是生物学抑或是哲学的探寻范围,出自语文教师之口,似乎毫无来由。
  
  但是如果我们把“命门”看作是理解课文的切入点,“命脉”看作是据此把握课文的解读思路和方法,“命意”看作是最终探寻到课文的内容、思路、情感、意图、写法等的话,如此一说也就不无道理了。
  
  这里的“切入点”是指能够帮助完成课文整体感知的某个词、句、段,或者是文眼、标题、背景、疑问等,即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学习作用的关键点。寻找到这样的突破口,可以有效提高解读效率,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
  
  “思路和方法”是文章解读是否正确的重要保证,能使文章解读更有准确性和层次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运用于我们教学中,还指让学生掌握的学法。课文最大的作用是一种介质,教师通过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力训练,使他们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本领。
  
  “内容、思路、情感、意图、写法等”均为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这是文章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着力提高的一个语文学习能力。
  
  下边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从课题、文眼句两个“命门”分别解读课文,进而达到整体把握文章“命意”的目的。
  
  一、课题的解读
  
  1、课题揭示中心人物和内容。
  
  借助题目有助于整体感知内容,分析主要材料、中心人物、贯穿线索等。
  
  放在全文环境中,从《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题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中心人物是阿长,主要事件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全文以阿长的形象塑造为线索,回忆“我”记忆中阿长的不同事情。
  
  2、课题点示情感倾向和主旨。
  
  借助题目有助于整体把握思想情感,分析人物形象、文章主旨、情感倾向等。
  
  ⑴“阿长”隐含的情感:
  
  由“阿长”想到课文中有关称呼的介绍:“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我”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比孔乙己还要可悲),表现出对她的命运深深的遗憾和同情;祖母叫她“阿长”,母亲和平辈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表现出年少时对她的复杂情感;文章最后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表明到三十年后的写作时,“我”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感激和怀念了,此时用“阿长”不但没有了憎恶之情,反而更显亲切。
  
  ⑵“山海经”隐含的情感:
  
  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不好的印象,使我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过如此分析后,我们可以整理出“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厌长妈妈——烦长妈妈——佩服长妈妈——恨长妈妈——感激、敬重长妈妈——哀悼、怀念长妈妈。
  
  如果再深一步分析,长妈妈的人物形象也大致可以清晰起来:饶舌多事、不

《窥点见面阅读法例析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22;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22-338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