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古诗词鉴赏“九入手”_文学常识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9900字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_文学常识

  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
  
  【关键词】作者背景标题诗眼词眼意象景物描写用典专业术语
  
  【内容提要】紧扣考试大纲,联系高中语文课本实例,就如何鉴赏评价古诗词,总结了“九入手”方法。
  
  古代诗词的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诗词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阅读理解,《考试大纲》在“能够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出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考试说明》中把“鉴赏评价”具体明确为五个方面:①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围绕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对古诗词鉴赏类试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
  
  一、从了解作者、背景入手。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一般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词)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词)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㈠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却屡遭权贵谗毁,终不被唐玄宗所信任。了解了他的生平和经历,我们就能更深刻地品味出李白“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古风》其十五)里那对上层统治阶级贱视贤才的抨击;品味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里那因怀才不遇而引起的深切愤懑;品味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里那深切的孤独与寂寞;品味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那不愿同流合污的狂傲!
  
  ㈡熟悉作者的风格。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因此,从风格入手鉴赏诗词,无疑也是一条捷径。例如①“雄浑”(气势雄伟、立意奇特)风格作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如《别董大》《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②“豪放”(豪迈奔放)风格作者:李白(如《将进酒》《秋浦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沉郁”(凝重深沉、忧郁)风格作者: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④“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风格作者: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⑤“俊爽”(英俊豪爽,飒爽流利)风格作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⑥“平淡”(质朴、自然)风格作者:如王维(《鸟鸣涧》《鹿柴》)、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山水田园诗人;⑦“旷达”(疏狂不羁,高洁特立)风格作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⑧“委婉”(含蓄)风格作者:意在言外,曲折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㈢了解写作背景。如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其诗风格“豪放飘逸”,而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不同的诗风与他们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若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李白处于上坡路,他抬头看天,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和翱翔的雄鹰,充满了自信与狂放;而杜甫处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满了血泪和痛苦。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我们再看他们的诗作,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楼》等所表现的主题。又如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词时,如果不了解他是亡国之君的背景,就无法深刻领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尽愁思和绝望。再如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思乡?是怀友?还是忧民?如果不结合写作背景恐怕很难断定。但是我们如果了解了它是“写于作者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六年,正在外官任上”这一背景时,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较为容易理解了:表达了词人被贬官后的忧懑和茫然。
  
  二、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诗词的标题,就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典诗词的主旨(心灵)。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时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的地点(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由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该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又如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时的情况或自己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则是写诗人某个旅途夜晚心情的抒发。
  
  古典诗词的标题,一般包含下列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等等;
  
  2。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等;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例如,陈子昂的《燕昭王》,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蜀相》,元稹的《菊花》,李商隐的《蝉》《柳》《细雨》《楚宫》等等;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例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王维的《相思》,李白的《哭晁卿衡》,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杜牧的《叹花》,李绅的《怜农》,聂夷中的《伤田家》,白居易的《长恨歌》,王昌龄的《长信怨》等等。
  
  5。揭示了作品的线索。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主要信息点,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三、从诗词中的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我们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例①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的关键词有“见、欲”、恐、意万重”等。“见”:秋风无形,本不可见,但它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却随处可见(如黄叶飘落、百卉凋零)。做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这一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了读者暗示和联想。“欲”: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恐”:本来写完了又担心遗漏了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刻画的细致入微。“意万重”: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例②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1;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1-346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