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_文学常识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300字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_文学常识

  赵克明
  
  “蓄势”这种写作艺术又称之为“延宕”,是指在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不使它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缓它的总爆发,借以制造声势,使总爆发更有力度,如同张弓射箭,尽力将弓拉满,引而不发,到了一定时候一箭中的。
  
  “蓄势”艺术常运用以下手法。
  
  其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即读者对叙事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作品中的悬念不仅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还会使作品结构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例如有一篇微型小说《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撒欢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很有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么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般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作品的开篇就是一句充满悬念的句子:“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读者看到这一句,都会生出好奇心理:门是怎么被踢破的?是学生?还是学校之外社会上的坏人?当知道了是被顽皮的学生们踢的之后,这第一个悬念有了结果。接着看到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为解决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他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说要换成铁门时,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时,读者又会对校长说的这个“最坚固的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门(竟比教导主任的铁门还要坚固!)发生兴趣,并一直读下去想探个究竟。有了这些悬念,小说就有了曲折的情节,结尾的点睛之笔也就得到了凸显。
  
  其二,埋下伏笔。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有很多伏笔,例如得知陆虞候等来到沧州时,“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此后一直未提这把刀,直到最后手刃陆谦时才从“身边取出那口刀来”,前后遥相呼应。正如金圣叹评点道:“遥遥然,直于此处暗藏一刀,到后草料场买酒来往文中,只勤叙花枪葫芦,更不以一字及刀也。直至杀陆谦时,忽然掣出刀来。真鬼神于文也!”又如,文中写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陆虞候等三人来到庙门“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这样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所说的话被躲在庙内的林冲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正是有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才使得林冲怒杀仇人、入伙梁山显得真实可信。
  
  其三,有张有弛。高明的作者总会在写作中匠心独运地设置多层艺术丘壑,在文势上节奏鲜明地呈现出一起三伏的艺术落差,一张一弛,渐趋叙述描写的高潮。这种张中有弛、动中有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使得惊心动魄的描写情节起伏跌宕,节奏徐急变幻、细腻明朗,极富于情境美和表现力,使读者在欣赏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3;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3-3527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