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菊春
文本解读是一线语文教学的难啃骨头。有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替换、删除、添加是方便好用的三招。
一、替换
师:“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踱”字改为“走”、“迈”,效果怎样?
生讨论,交流,形成看法:“踱”,步子慢,人悠闲;“走”,指一般的前行;“迈”步子大,速度较快;“走”和“迈”都不能表现长衫客的优越感。
师:长衫客,有优于短衣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沉潜于人心理深层的比较带来了优越感和悠闲感,而心理是埋藏于人心深层的,怎么看出来?鲁迅先生让它在“踱”这一细节中表现出来。改为“走”和“迈”就能体现这样的内涵。
像这样替换个别词句有时甚至是段落,比较前后的语言表达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常用。在学生可能不太关注而应该关注的地方,替换内容,人为制造矛盾,引起注意,从而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就是替换法。鲁迅曾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应该这么写”与“不应该那么写”就是替换比较点。
但是,“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人们能拥有的毕竟是少数,而这“替换”点的寻找,仰赖于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教学智慧。方便的做法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抓住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比较、辨析。
曾听研讨课《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生读课文: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炸了营”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发癫。(众生笑)
师:“炸了营似的”,体现海鸥对老人的眷恋、依依不舍。
“发癫”的确有“疯狂”之意,但是,它有贬意,用在这里,显然不能与文章表现的悲情、眷恋、不舍相应,这样的课堂意外是课堂生成的绝佳机会。如果教师紧紧抓住这样的课堂意外,让学生思考:用“发癫”合适吗?为什么作者不用“发癫”?还能用什么词来理解“炸了营”?作者为什么不用“发疯”而用“炸了营?经过这样一番比较,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的锤炼功夫:海鸥发现老人去世,围着老人遗像飞翔、鸣叫,其状疯狂,其痛极深,其情极哀,“发疯”似的。作者用“炸了营”,拟人手法的运用又比“发疯”这样的陈述要生动。
教师讲评培根《谈读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道测试题,涉及关联词: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一生突然问:“虽”就是“虽然”,“然”就是“然而”,作者干嘛不用两个字的关联词?那样我们更习惯啊。
众生:简练呗。
老师没有放过机会:用单字就能表达意思,的确简练。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理由?请同学们再读一段课文,体会一下王佐良的翻译风格。
通过再读、讨论,学生注意到王佐良的文言词多,语言简练、典雅,所以即便是用关联词,也不肯多费一字。当然,有时文章语言风格是生动的大白话,用文言词反而不协调……
像这样,教师随时随地,训练自己和学生咬文嚼字的功夫语言,长此以往,师生语言的敏感就培养起来了。
二、删除
删除一些内容,与原文比较,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就是删除法。以《孔乙己》为例: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终于”不可删,两个友情正浓的少年,要硬生生分离,闰土当然不愿意,而“终于”写尽了他哭、舍不得走,与父亲反复“拉锯”最终拗不过,“被动”地走。用语普通而意味深浓。
“中秋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