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修辞”就是修饰词句,是指写作语言,“立其诚”是指文章内容要实在,诚实,说真话,抒真情。文章能打动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真诚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修辞立其诚”,“诚”是内涵,“辞”是外壳,“诚”为“辞”本,“辞”以“诚”存,“立诚”之“辞”才更有价值和魅力。“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对于写作者来说既是一个基本底线,又是一个很高标准。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修辞立其诚”一直是撰文著书时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诚,要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能说假话、写谎言,即“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文采”源自《墨子·辞过》:“刻镂文采。”意为艳丽而错杂的色彩,“采”跟“质”相对。现在所谓的“文采”指语言运用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表现力。年全国高考考纲对“有文采”是这样表述的:“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在阅卷老师眼中,“有文采”就是指大段的铺陈排叙,形式精美的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引用名家诗文,改编名人故事……
现在中学生作文普遍追求文字的优美,辞藻丰富,这种追求应该说对提高语言表现力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华而不实”。文章重在内容充实,只要内容充实,无论是语言华美还是质朴,都是好文章。中学生作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有人崇尚华丽,有人崇尚朴实,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看到每年高考过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高分满分高考作文,我们就不禁要瞠目结舌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许多人错误理解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的“有文采”,已经把写作误导到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绮丽浮华的文风上去,违背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
学生熟悉一些历史掌故,背诵几段哲理名言,然后将二者搅拌混合,再对作文话题作简单思考,对人物形象作随意附会,一点儿文学常识再加上一点儿文学想象,最后拼装在一起,一篇“文采飞扬”“底蕴厚重”的高分作文诞生了!“与你为邻,可以明志。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要像屈原一样呐喊‘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实现人生的抱负。尽管扬帆学海苦作舟,但我们要像李白一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你为邻》)“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满身花雨又归来》)这些文章看起来很美,但又有多少内涵呢?
下面节选年全国Ⅱ卷一篇满分作文,文题是《一任花前尽醉归》,文中写道:“血液中含一份温柔,笑靥中秀二份清愁,回眸处淌一派风流,我可以这样阅读你,我的书卷,你触手可及,侧耳可听,倾心可寻,我愿予以真心,陶醉在你的怀抱,寻找,是谁也阻止不了的愿望;古韵,是葱茏如竹的书卷印象。借一曲银宇笙调,一羽白鹤,我在诗歌中交出心灵,你行走于灯下纸上,宽袍水袖间,散发出馥郁的芳香。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一轮皓月当空,诗人独立船头,远方灯彩凄凄,岛影幢幢,而岸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乘目听衰,浥露馥芳荪’,天籁的亲切,花朵的娇羞,以及天地间一时无所知晓的玄机与奥秘,此刻,一杯清茶,一盏薄酒,我仿佛化身成为了这花坞柳岸旁的一块石头,抑或是与谢灵运同游,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早已与他进行着最深层次的交流,尘世的繁杂与混乱得以暂时逃脱,在自然中我仿佛获得了新生与烛照。”必须承认,这篇作文文字非常养眼,作者是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