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理解力”是阅读鉴赏最核心的能力,既涉及微观理解力,即语句、段落、章节的句部理解,又涉及到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社会价值(作品主题)乃至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阅读理解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连接着“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以养成语感;另一方连接着“悟”,要靠“问”来推动,以养成能力。“读”是理解的基石,“问”,是通向理解之途。
由“读”“问”带动的理解,要实现,大致有如下方法:
1、解释
指的是读的时候,对文本中的关键性的词语、句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如,读完《包身工》,就该解释一下“包身工”。又如读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就要能说说其含义。
2、翻译
这里所说的“翻译”,不仅仅是文言词句的对译方式,还指改诗为散文等补白性练习。
3、应用
阅读的目的有二,一是积累语言,二是积淀思想情感精神,三是运用语言。阅读应用的方式主要是写阅读随笔或语感随笔。
4、洞察
“洞察”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思考,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人生如梦”就需要我们联系苏轼的经历、思想、个性作洞察探究。通过“洞察”,我们就能明白苏轼的这种“人生如梦”的因人生的无奈、无助、无法自主,理想的破灭而产生的苦闷、悲愤的情绪,与前文追求建功立业的昂扬奋发,是对立统一的。苏轼并没有完全消沉,这种了却世事,归入淡泊,并不意味着他理想的丧失,恰恰说明了他他对理想的苦恨执著!正因为诗人在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始终不能放弃理想,所以他的精神才那么痛苦,他胸中才会掀起那么汹涌的感情波澜,他才会那么悲愤!毕竟苏轼又是达观的,所以他能借酒释愁,乐观看待人生。
5、移情
这里的“移情”,指的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唤起与文本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以情感推动阅读,以阅读加深情感。如学习《小石潭记》,我们可边读边问,逐步深入:小石潭的环境怎样(“其境过清”)?作者柳宗元被贬谪后有怎样的心情(落寞忧伤)他排除这种情绪的做法是什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6、自我认识
阅读要加强自我认识。如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消除人生愁苦的方式,追求心灵的自由富足,又如读了柳宗元的《小石谭记》后,同样可以借鉴他消除人生愁苦的方式,寄情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让内心平静。
阅读理解,既可以由此到彼,拓展宽度,可由文及人,由文及世,由文及相关的评述;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