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门师视为珍宝的;都被他驳倒了。你们试着挽救自己的观点罢。”那些小乘僧人,没有人敢发言。戒日王说“此论虽好,但是没有广泛传闻,我想在由女城大会上,命令互印度的能辩之士都集中一起,当面向他们宣示此论,便邪命外道归从正法、使小乘教徒归依大乘教法,这样,不是也可以吗?”
当天,戒日王就发出敷令,向全印度宣告,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教派全都集中起来,到曲女城聚会。戒日王一行从冬初就逆流而上,到腊月才到达曲女城。这时,从四面八方聚集来的人,便有一万多人。能够参加辩论的人有数千人,每个人都宣称自己擅长雄辩,能够克敌致胜。这之前修建的行殿,都能容纳1000人,里面放置佛像,陈列供品及香花、音乐。戒日王请玄奘升上法座,标举自己《制恶见论》的宗旨,命令众人提出驳难。这样一直经过18天,没有人敢提出疑问。戒日王对玄奘大加货赏,向玄奘布施3万银钱、1万金钱、上等毡衣100套,并令大臣拿着玄奘的袈裟,在众人中巡行,高声宣布:"支那法师辩论获胜,18天来没有人敢于提出疑问,大家都应该知道此事。"这时,僧人们都非常高兴,说:"佛法重新振兴,致便处于边远地区的人的智慧达到这样的程度。"
玄奘便向戒日王辞别,要向东方返回。戒日王又请玄奘留下来观看七十五日大施场的情形。大施场事情结束后,玄奘辞别返回。戒日王命令他所统治的部属,将玄奘递送出境,并向玄奘施舍青象及金银钱各数万。戒日王、拘摩罗王等18个大国国王,流着泪与玄奘握手告别。玄奘对各国王的施舍都辞退了。因青象形体高大,每天需要草料40围、每天所须的食饼要三斛左右。戒日王又敷令各个居国,玄奘所到之处,都要随时供给。僧人们劝玄奘接受戒日王布施的青象,都说:"这是最好的胜事,自从佛去世以后,国王虽然崇敬佛法,有各种布施,但是没有听说过将大象用到佛门。
象是国宝,现在既然将国宝布施,可知国王对佛法的信仰达到了极限。"因此,玄奘接受了大象,而把金钱及珍宝退回去了。
戒日王布施的象,其形体又圆又大,高有一丈三尺,长二丈左右,象背上可以容纳8个人,另外各种用品、佛经、佛像等物品,全都放在上面。形状象一堵高墙,行走时就好似没有载负东西一样。虽然有时候象也奔跑,但上边乘坐的人却很安稳,不会坠落下来,甚至连瓶中的水也不会倾斜。玄奘就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向北挺进,走出了印度国境。一路上,由于戒日王威力所及,玄奘都受到了供给和礼待。
玄奘进入卑利国。这个国家半是山岭、半是平川,土地肥沃,庄稼丰收。有僧徒数万人,都学的是大乘佛教。
玄奘向东北方向山中行进,经过一些城市、村落,开始上大雪山,等登上山顶,群山都在自己的视线以下。又上了3天,才到达大雪山的最高峰,向南北两个方向望去,只看见横排的山峰两方各有九重,越过这些山峰以后,都是平地。虽然也有小山,却都是孤峰断岭,不相连续。只有这一座山岭绵延不绝,又高又伸向远方。大约说来,亚州一带的山峰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我们怎么知道是如此呢?如西部的波斯,是一片平川,渺漫无际,
向东望去,群山巍峨,没有穷尽的地方,北方则是萧条寂寞的原野,南方则是印度的皋衍山,就是上面说的香山,阿耨婆达多池幽深邃远,无法探寻其源头,四条大河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尔雅》中所说的昆仑之墟,难道不就是这里吗?考察《禹贡》所说黄河的源头在债石山,大概是只限于讲说黄河潜流之处。张赛顺着黄河的源头,便游历到大复国,可以说张赛是超过一般人所能到达饱地方了,但是张赛仍没有说出黄河的发源地。由此可知以上所说是正确的。
玄奘有时在前面引导,有时在后面随从,自己亲自指挥旅行队伍,沿着山岭而下,经过3天到达平地,来到睹货罗国以前的都城和村落。在大山中行走了800里,一路上极其艰难危险,终于来到了活国。沿途所经之地,都属于北狄统领。现在的北狄王,是突厥的后代,他统管着这个地区的各民族,统治着铁门以南各个小国。
从此国境往东,才进入葱岭。葱岭位居亚州中部,南边与大雪山相连,北边延伸到热海,东边绵延到乌铩国,西边一直到波斯,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