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上表感谢说:"我听说易封的六爻探赜索隐,仍局限生与灭的境地;对百物的正名,没有涉及真如的境界。尽管如此,人们还要征引远古羲皇的文册,目睹其奥妙而不能测定它的神奇;遐想轩辕氏的河图,将历代的美德都归功于它。尊敬的皇帝陛下,是佛光王转生降世,金轮正统御天下下,廓清了先王统治的九州之地,掩盖了百千日月的光芒。开拓历代所没有的区域,包纳了象恒河中沙那样多的法界,遂使给园精舍都并人自己的封地,贝叶上的灵文都归人自己的册府。玄奘过去因出访印度,参拜耆闭崛山,途经万里,凭借国家的天威,如同腿步之遥;没有乘坐千叶莲花,到达佛涅架的双林,如同吃顿饭的功夫。搜集弘扬三藏经文,穷尽了龙宫里的全部储藏;研究一乘教理,穷尽了佛在鹫岭宣说的全部遗旨。这些经文都由白马载驮,返回祖国献给朝廷。不久承蒙皇帝下诏,让我翻译佛经。玄奘的知识赶不上龙树,谬滥地参与传扬佛法的荣耀;玄奘的才能不如马鸣,深深惭愧没有直说佛法的敏思,所翻译出来的经论,纰谬舛异的地方很多。遂承蒙皇天的恩惠,专门为此撰写了序言。语言超越了象辞、系辞的范围,就象好几个太阳聚在一起放出于道光芒;义理上包括了众妙的门径,如同智慧的云雨湿润百种草木。佛以一种声音演说妙理,亿万年也难以相逢,忽然以自己卑微的生命,亲自听受正确的佛法,自己欢喜踊跃,如同听到佛的预言一样。"
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朕的才能不如王圭璋珍贵,言词不能博闻通达。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朕以往没有读过佛经,加上没有才智,突然制作序文,反而会污染经文。看了法师的全部来信,枉被褒扬赞饰,受到虚美,心中非常惭愧。"
自此以后,朝中宰臣英俊博达之士,都写文章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赞叹击赏,佛教的弘扬,气势很盛。
皇太子撰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说:"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
汇合;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玄奘法师,平素胸怀聪颖、立志平夷简易。儿童时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华尘世,心情专注于禅定,踪迹隐藏于幽深的岩谷,在三禅的境界中栖息,游心于菩萨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种感官的境地,独自在印度迦维国(佛诞生处)漫步,会通一乘佛法的奥自,随着机缘化导众生。因中华没有正确的佛法,到印度寻访佛教真经。远涉恒河之水,终于获得完满的义理。多次登临雪山,又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