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语文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因此,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成新知识与新经验的机会就比较多;与此同时,学生为母语课程与教学提供素材性资源的可能性也就比较普遍。有研究者统计,语文科与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学相比较,在同一教学班级中,学生能够以一个完整的语段为单位提供素材资源的比例,大致为25:3:1(欧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78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年9月)。如此丰富的素材性资源,不仅预示着学生极有可能生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也对语文教师的课前预设、教学智慧、专业水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可见课程与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虽是“旧话”,却仍有“重提”之必要。
未能有效生成的遗憾
韩雪屏
让我们先叙述菖菖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学习《范进中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执教教师已经培养学生具有了课前预习课文、提出疑问的良好习惯,学生是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到课堂的。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提出自己预先准备的问题,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一部分,解决不了的就形成小组问题;再把小组的问题带到大组里交流,筛选出大组的共同性问题;而后再派代表把大组里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于是,黑板上就呈现出如下问题系列:
1.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送去房屋、银子,并对范进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话是真是假?他为什么这么说?
2.范进从20岁直到50多岁,为什么就没有放弃过考功名?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范进发疯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4.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他,与本文故事有什么联系?作者要反映什么问题?
5.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发疯的丑态,是否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6.范进发疯的情节是否真实?
7.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8.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和人们对他的态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9.用打嘴巴的方法治愈范进发疯,这个设计是否可信?
而后教师就逐一解答这些问题。于是,原本活泼的课堂气氛就逐渐沉闷起来;而且,在后续的课堂上,仍未能把这些问题完全解释清楚。
笔者以为,这个教学片断最值得称道的是: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为课程与教学生成可供利用的资源。
首先,这位教师十分重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任何一位学生都不是带着空白头脑进入课堂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由表浅到深刻的。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更是如此。因此,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有效学习语文课程的前提。不过,学生的问题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大都以感性的直觉状态,以缄默的知识形式存在,都带着他们各自生活环境的鲜明“情景性”,难以言说的“非逻辑性”,以及强烈的“文化性”等特征。但是,这些缄默的问题与知识经验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理智力量”。这里所说的“理智力量”指的是:这些问题虽然水平参差、向度不一、价值各异,但都是经过了学生的思考,烙印着他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成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学情的现实依据。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突破教师原有的教学预设,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素材性资源,引发出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这些问题大都具有宽泛的应用可能性,教师如果能够适当地利用这些问题,就很可能适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满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智力劳动的需要。但是,这种潜在的理智力量,不独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连教师也往往缺乏发现和发掘它们的价值的自觉性。
因此,这位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前、课上或课后的时间,通过个人预习和准备、小组和大组交流以及全班讨论等方式,以及口说、书写等形态,让学生把他们的问题、已有知识与经验,用语言文字显现出来。因为只有把这种缄默知识“显性化”,学生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流和反思、修正和批判;教师才能从学生已有的理解和困惑中,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或者在学生写作构思与计划中发现新的素材;并且把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其次,这位教师坚持用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过程。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所谓“教学空间”,指的是教学过程开始前学生的原有状态,与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之间的距离;教和学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当然需要确定教学过程的终末目标,但更为关键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准备状态,以便确定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等基础条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内部前提。恰当地确定教学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过程的成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期待、疑问和困惑,才能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兴奋点,了解他们的存疑和困难,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切入点、突破点,才能预先设计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学的“起点意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具备或更新的一个重要观念;它要求教师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起点,展开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心中有学生”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不是为自己的表演进行教学的。对此,有研究者呼吁:
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最紧迫最重要的莫过于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它是学生之间交流、对话与合作的基础。正如波普尔所说,知识并非起源于观察,也非起源于理论,而是起源于问题。人类知识的发展就是从旧问题经由猜测和反驳的过程进入新问题的过程。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够有新的知识产生,能够提出深刻的问题才能更有深刻的知识产生。那些连问题都没有都不会提出的人很难成为有知识的、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看起来很“荒谬”,但可以相信的是,在这些荒谬的问题中都包含着学生的积极思考。让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引导他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修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就会逐渐将他们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