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江苏省宿迁中学 袁东升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潜存在、未定存在”,这种“潜存在、未定存在”,实际上就说明了语文教学内容是不清晰的。
语文教学内容不清晰,突出表现为语文教材很少像其他学科教材那样,规定师生教学的具体内容,明确指出教学一篇篇课文到底应该教学什么,教学多少。在这种不清晰下,不少语文教师凭着所谓的经验教了许多没有用的东西,也有一些语文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王荣生教授还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②语文教学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③语文教学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得几无内容;④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⑤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可见,语文教学内容不清晰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并为课程专家所充分认识。
语文教学内容不清晰,实在是误人不浅,让师生备受折磨。
教学内容不清晰使教师教得稀里糊涂。呈现在语文教师面前的语文教材大都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版本教材在它之前提供一小段阅读提示,有的版本没有;有的版本教材在课文之后有几道思考题,有的版本没有。更让人不解的是,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阅读提示和让师生思考的问题却不一样。且不说这些提示或思考题有多少真正是语文课程层面的,就是这种不一致,已让语文教师们难以把握这些课文到底应该教些什么了。于是,“公教公有理,婆教婆有理”。如教《拿来主义》,老教师一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样“拿来”。一节课下来,可能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新教师一般心里想着“践行”新课程理念,围绕“拿来”,设计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之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下课堂就热闹起来了:有的说,我们拿来了肯德基;有的说,我们拿来了NBA……至于还有哪些东西可“拿来”,答案就更丰富多彩了。当然,一定还有很多教师教这篇课文时另有其所教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是否是教材编写者希望教师教的呢?或者说,以这些内容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呢?只怕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作出恰切的回答。
教学内容不清晰使学生的学习无从下手。目前学生手中的语文教材,不管哪个版本的,其编写思路基本一致。通常是课文之前有一小段文章导读,课文下方是关于课文生字词的注音或解释等,课文之后有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之类。按理讲,文前的导读、文中的注释、文后的思考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这些内容并没有十分清楚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要学哪些、要学到什么程度等,所以学生拿到课文后依然无从下手。一般说来,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大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等,没有或少有提示学习目标、指引学习方法等重要内容。即使有的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学习课文的目标,但这些目标总体上显得空洞、模糊、难以捉摸。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也大多泛泛应对,不作过多的琢磨和深究。久而久之,课文导读或阅读提示也就形同虚设了。注释,本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但从当前的语文教材来看,课文注释并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语文课程整体系统出发,或当注不注,或注释繁复,或内容空泛,没有很好地发挥注释揭示学习内容的功能。可见,课文注释是需要下大力气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注什么、怎么注、注到什么程度,还要深入研究。课文之后的问题探究等,大多玩虚的,人文性有余,工具性不足。如果语文教师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重新编制相应的练习训练的话,学生或许真的不知道一篇课文学下来自